林庚:谈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 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孟浩然的名作。特别是前四句给人印象最深,这四句并曾以一首绝 句的形式,误入王维集中,也可见这首诗与王维的作品很相近。王孟并称, 相沿已久,这是由于后人特别强调王维隐逸诗的缘故。其实即使就隐逸诗来 说,王维的风格也显然与孟浩然有别,前者比较自然朗爽,后者比较深远清 峭。至于王维其他的方面,如一些边塞的主题,七古的长篇,七言的绝句, 就是五律中像《观猎》、《送赵都督赴代州》等,都与孟浩然相去颇远。孟 浩然大部分诗作都集中在隐逸一类的主题与五律的体裁上,一种谨严洗炼的 风格,往往给人以更深的孤独感。他的冷峭之中有时甚至于是激切的,像他 的名作《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数 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里的形象也是王维诗中所少见的。而孟浩然的风格正是在表面的幽静中注 入了深深的不平,这是和他一生的遭遇与性格分不开的。当然孟浩然也偶然 会有一些天真忘怀之作,这首《过故人庄》就是其中的代表。
  要说明这首诗的天真忘怀,最好是举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秋登兰山寄张五》来对照一下: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 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也是名作。可是这首诗中,诗人是孤独的。他虽然“时见归村人”,却只 能“隐者自怡悦”。他在山顶上望见了那么美丽的人间,而自己却只能在白 云之中。正像《招隐士》中所说的: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① 山中尽管高洁,诗人却不能不感到一些清冷。所以这首诗与《过故人庄》虽 然最后都归结于希望在重阳节的时候与友人共饮,可是一个是在寂寞的山 中,一个是在人间的农庄;一个是在以清峭的心情在期待着温暖,一个却忘 怀于友情与大自然之中。孟浩然大部分的作品其实正是属于前者。这首《过 故人庄》因此表现了一个寂寞的诗人到了人间所能获得的喜悦,而这个人间 只有在素朴的农庄中是存在的,也只有这个素朴的农庄才真正能够接待我们 不幸的诗人。

  ① 《文选》卷三三。

  陶渊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归去来辞》,写诗人把官一丢而跑回农村去, 那时充满了多么喜悦的心情。我们在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过故人庄》 中,孟浩然是那么充满了喜悦的。正是这个喜悦让孟浩然歌唱出一个和平生 活的美丽的农村,这美丽,也只有那素朴的心才会真正地深深感受到。这样 一个普通的村庄,既没有引人注目的名胜,也没有任何出奇之处,眼前不过 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一些村人来往的道路。谁真正爱这个天地呢?而孟浩然确是写出了这个淳朴的天地。这里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 之处。一个诗人,写出一个天地是不容易的事。这里要真正全心全意地歌唱 它,要诗人的世界观与农村淳朴的生活有高度的统一,于是通过诗人的内心 世界再现一个典型的和平的农村、一个理想的天地。这里孟浩然并没作任何 更多的表白,它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告诉了我们。
  要进一步地理解这首诗,就还要更具体地通过诗句的分析。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似乎很平淡,它的素朴的语言与素朴的田家款待,所谓: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让全诗在一个平民生活的气氛中展开,这对于全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通过 鸡黍这样具体细微的事物的描写,唤起了整个田家的形象。这里是谐和的, 真实的,而又是开展的。于是出现了那千载流传的名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是全诗的灵魂,思想情感与艺术形象交融的顶峰。要知道这两句诗真正的 好处,我们这里引一首马致远《双调夜行船》中的几句: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这也是散曲中的绝唱。如果分开来看,马致远的诗句可能更容易引人入胜, 因为这里刻画得更新鲜。可是一对照起来,我们就会觉得孟浩然的诗句更浑 厚些,它丝毫没有露出怎样加工的痕迹,然而整个农庄历历在目,这里表现 了更深的工夫。这当然也由于马致远是从一个茅舍的角落来写的,这是一个 隐者小小的天地,然而这小小的天地却与大自然一脉相通,这正是那可喜之 处。而孟浩然所写的却是整个农村,在这里孟浩然的诗有更多的人间味,在 更为普遍的天地里有更多的生活气息,这也就是所以更为深厚的缘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不但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而且这围绕着村落的绿树与斜倚在绿树之外的青山,正是相映成趣地表现为一 种谐和而单纯的美。这里我们无妨说它们是在心心相印着,所谓“相看两不 厌,只有敬亭山”。那绿树像母亲的温柔,怀抱着这个村落;而那青山像一 个岗哨,远远地也注视着这个村落。它们的心全在这个村落上,因而那城郭 也就被冷落地丢在一边了。这里我们才明白,既然说“绿树村边合”,已经 是在城郭之外了,为什么还要说“青山郭外斜”呢?这诗句正在于陪衬出那 城郭的不重要来;青山、绿树、村落,那么水乳交融地打成一片,那城郭就 只好若有若无地默默靠站在一边,这真是再亲切也没有的一幅图画。而与这 同时,通过那青山的顾盼,通过那绿树的环抱,对于这个村落,我们将感到 多么亲热啊,仿佛我们早就该认识它们了。于是我们感受到每一块草地的绿 色,每一片庄稼的成长,每一条小路上的泥土气息。这些,诗中都并没有写, 它却存在于青山的一瞥与绿树的拥抱之中。而我们不幸的诗人,像一个贫困 的孩子,忽然到了真正心爱的乐园,他要东看西看,东问西问。于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里他不知有多少话在说呢。他忘怀于这个面前展开的天地之中了。于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他说他下次还要再来。他当然是要再来的,这难道不是最诚恳最动人的语言 吗?凡是稍有童心的人都会知道,一个孩子在要离开玩了一整天的心爱的地 方的时候,那天真的心将要说出什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 片天地将永远生活在诗人的心里,这首诗因而也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原载《语文学习》1957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