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涤非: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年是他诞生 1250 周年,世界 和平理事会决定列他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举行纪念。
  杜甫字子美,唐睿宗先天元年(公元 712)生于河南省巩县的南瑶湾村。 他出身在一个有儒学传统和文学传统的小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的 名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今山东兖州)司马 和奉天(今陕西乾县)县令。
  杜甫生当唐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时期,经历了唐代最为繁荣的“开元(公元 713—741)之治”,也经历了长达八年之久,使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的“安史之乱”(公元 755—763)。他的一生是和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20 岁以前,他过着刻苦的“读书破万卷”的学习生活,这不仅为他此后作为一 个诗人不可缺少的文化修养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爱国 思想。杜甫接受的是儒家学说,而爱国爱民则是儒家学说中具有进步因素的 一面。从 20 岁到 35 岁,杜甫的生活主要是漫游。最初游江、浙,后来又两 度漫游河南、山东。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充实了诗人的 知识,扩大了诗人的胸襟,而且也培植了诗人的爱国感情。
  从 35 岁到 44 岁,杜甫居住在当时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诗人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但那时的现实,使他 的理想破灭了,连他自己也开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 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甚至于“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 联百结”。生活使诗人接近人民,认识了现实,从而写出具有深刻政治内容 的爱国诗篇,唱出那震撼人心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5 岁到 48 岁,是诗人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四年,也是他开始更接近于人民的四年。这时“安史之乱”正炽,唐玄宗仓皇出奔四川,京城长安沦陷。 诗人曾被安禄山部下俘虏到长安,过了 8 个月的家破国亡的生活。但诗人关 心的不是个人安全,而是有关国家存亡的战争形势。在敌人的屠刀下诗人写 了许多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并终于冒险逃出长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后来在做左拾遗(谏官)和贬官华州(今陕西华县)期间(公元 757—759), 诗人一直关切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写出了“三吏”“三别”等杰作。
  诗人最后一期生活是从 49 岁到 59 岁。“漂泊西南天地间”,诗人已为他自己作了概括。最初他由陕西、甘肃漂泊到四川的成都,在成都断断续续 住了五年余,然后移住云安(今四川云阳)、夔州(今四川奉节)等地,又 漂泊到湖北、湖南,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 770)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 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诗人在他最后的诗篇里还在系念着国 家和人民的灾难。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诗歌是有它鲜明的特性的。概括地说 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反映生活面的广阔。杜甫热爱祖国是自始至终一贯不变 的,同时又是和热爱人民紧密结合着。这就使得他的诗篇具有无比丰富的内 容:不是一鳞半爪,而是一系列的有关国家命运的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 的大事。举凡“安史之乱”前后,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奢侈荒淫、丧权辱 国、军阀的凶暴、宦官的专横、官吏的贪污、外族侵略者的屠杀焚掠等等,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社会矛盾,我们都可以在他的诗中找到反 映。因此,前人称杜诗为“诗史”。
  第二个特征是思想深刻。杜甫目击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对外穷兵黩武, 对内横征暴敛,还在“安史之乱”以前,他就预感到国家民族的灾难而在诗 篇中发出警报;在“安史之乱”中,他更是忧心如焚。杜甫是爱好和平的, 他反对对外侵略战争,但当国家受到外来侵略时,他却又热情激越地鼓励人 们要投笔从戎,保卫祖国:“垂泪方投笔,伤时即据鞍。”他号召武官们要: “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要效忠祖国,收复失地:“炎风朔雪天王地, 只在忠良翊圣朝。”为了挽救祖国免于灭亡,他在同情人民苦难之时,仍劝 勉那些未满兵役年龄的“中男”和已超过兵役年龄的老汉投入战争,如《新 安吏》《垂老别》中所描写的。因为他认为消弭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是 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各民族利益的。
  杜甫诗歌的第三个特征是感情的真挚。这也就是说,他的诗篇饱含着感 人的爱国激情。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那千古传诵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前者作于沦陷了的长安,诗人伤心“国破”,对着三春的花鸟也不 禁涕泪横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后者作于漂泊时期,诗人忽然 听说大河南北均已收复,八年的“安史之乱”一朝平定,一时喜极而悲,竟 又流下泪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眼泪虽一悲一喜不 同,但都渗透了诗人的爱国深情。为了祖国,诗人是不惜一死的:“济时敢 爱死?寂寞壮心凉!”正是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使得他的诗篇具有无比的 感染力。
  此外,具体性、形象性也是杜诗一个特色,即是在抒情诗中也是这样。
  抒情诗是容易流于抽象的,但杜甫却写得具体形象。就拿《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来说,他用“涕泪满衣裳”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 小动作来表现他的大喜欲狂。诗的后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虽全属设想,但在这设想中仍有 丰富的形象性。在他的诗中往往情景交融,比如“感时花溅泪”二句,花和 鸟都是景物,现在把它们融入情中,便增加了感情的形象性。
  杜甫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他要求诗歌做到“毫发无遗憾”、“语不惊人死不休”。应该说,这种认真刻苦的创作态度本身就是“惊人”的。 “少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这是我们敬爱的叶剑英同志对杜甫爱国精神的高度赞扬。在这方面,杜甫对我们祖国的积极影响也确是巨大而深远的。他遗留给我们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影响所及,不只是一时一地, 也不仅限于文学方面的少数诗人。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民族英雄宗泽、文 天祥,爱国诗人陆游和明代爱国学者顾炎武等所进行的进步斗争和爱国斗 争,就无一不受到杜甫诗的激励,或者与杜甫的思想起到共鸣。宋朝将亡时, 文天祥被执北上,在燕京坐了三年牢,终日只读杜甫诗,并将杜甫的五言诗 集成了两百首五言绝句,题为《集杜诗》以自勉。他的自序说:“但觉为吾 诗,忘其为子美诗也。”即此一端,也就可见杜诗的爱国精神感人之深了。
  (原载《人民画报》1962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