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描摹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心态和生存状态著称 于世,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明清两朝,被西方汉学家视为“另一种伟大的政治发明”(费正清《美 国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因其深层的结构性缺陷而日益流弊丛生。顾 炎武等思想家激烈地抨击八股取士“败坏人材”;《醒世姻缘传》、《鸳鸯 针》等一批长、短篇小说中也纷纷描绘儒林世相。这些均成为《儒林外史》 诞生的深刻的文化背景。《儒林外史》铸造了清代讽刺小说的创作模式,晚 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均承其衣钵;而其讽刺 艺术,更使鲁迅、张天翼等现代作家获益匪浅。
  本世纪以现代小说研究范式研究《儒林外史》的开创者,仍然是胡适, 他的《吴敬梓传》、《吴敬梓年谱》奠定了该书现代解读的基石。鲁迅则确 定了《儒林外史》的流派属性,肯定了其艺术成就,确立了该书在小说史上 的地位。此后陈美林、李汉秋、谈凤梁、孙逊等众多的当代学者,继承前贤 遗教,更加深入全面地探讨了吴敬梓的生平和《儒林外史》的创作时间、过 程、版本沿革及评本、评语的状况,丰富了作者、版本方面的研究成果。
  《儒林外史》问世后,同时代的解读者认为“‘功名富贵’四字是此书 之大主脑,作者不惜千变万化以写之。”(卧闲草堂本评语)而晚清小说理 论家们源于传播政治话语的策略需要,将《儒林外史》奉为“社会小说”的 楷模。胡适首倡抨击科举取士制度为该书主旨之说,影响深远。张天翼以作 家的独特视角和轻松平和的文笔,表达了他读《儒林外史》的一种人生感悟, 别具一格。本世纪 50 年代以后,吴组缃、冯至、何其芳等大批学者运用马克 思主义历史批评方法,探究《儒林外史》的思想蕴含,揭示该书的思想价值, 其结论之深刻、厚重,可谓空前。80 年代以来,对《儒林外史》的主旨和文 化意义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结论亦更富启发性。傅继馥、李汉秋两位学 者或重新为该书主旨定性,或挖掘其深层文化结构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清代的小说评点者曾对《儒林外史》刻画儒林人物形象的白描手法赞赏有加(参见卧闲草堂本评语),并对其获得的艺术效果有恰如其分的评价: “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闲斋老人序)的确,《儒林外史》塑造人物形象的水平,达到了神似的境界。台湾学者乐蘅军剖析了该书对儒林群像的塑造;大陆学者周先慎、陈美 林分别就小说中范进的形象以及人物的进退场的叙述技巧作了深入论析,使 读者对吴敬梓“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的精湛艺术功力印象深刻。
  《儒林外史》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运用得出神入化的讽刺艺术。鲁迅概括其特点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认为“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 如《儒林外史》者”。当代学者吴组缃、宁宗一、鲁德才等,或指出该书讽 刺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其锋芒直指黑暗制度的腐朽;或认为吴敬梓把悲与 喜、美与丑、崇高与滑稽融合无间,在《儒林外史》中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 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或强调该书既不同于西方讽刺小说的笔法,亦有别于 中国其它讽刺小说的格调,吴敬梓是把中国古优讲说滑稽故事,并受古优影 响而形成的讽刺喜剧、笑话和相声艺术的艺术手法掺合进小说中,使该书具 有戏剧化特征。黄霖则着重探讨《儒林外史》在世情描摹、人物刻画、讽刺 笔法等方面,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深入抉剔该书与前代小说间的文 学血缘关联;而张锦池在分析、评价有关《儒林外史》结构艺术的诸家学说 之后,提出该书具有“纪传式结构”的概念,确系深思熟虑后的结论,揭示了该书在结构方面与史传的内在同一性。 胡适曾惋惜在“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因为该书“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 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五 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鲁迅也曾慨叹《儒林外史》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叶紫作〈丰收〉序》)。胡适和鲁迅指出了《儒林外史》在传播过程中 所处的尴尬境遇,而该书在普通读者中的普及程度逊色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名著,也显现出古代小说传播过程中一个意 味深长的深层矛盾:文人精神与世俗载体之间不易缓解的张力状态。吴敬梓 批判科举取士的文人精神与古代民间崇尚科举致富贵的主流追求相抵触,加 之小说中科举活动的描写成为一般读者阅读该书的表层障碍,遂使之多为文 人激赏,难在民间广泛流传。《儒林外史》的当代解读者们不断地努力缓解 这种张力,翦伯赞的文章,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般读者阅读的表层障碍; 但《儒林外史》深层的“伟大”,还需广大读者不断地认真体味:虽然 1905 年废除了科举制度,结束了千百年来知识阶层在仕途之路上异常艰辛的攀 援,但因其长期扮演双重角色而造成的心灵扭曲,却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社 会遗传”而在现代知识阶层群体中烙上或深或浅的印痕。令人欣慰的是,《儒 林外史》的伟大,不但愈来愈被当代中国读者们认识,其影响也在海外日益 扩大,王丽娜的文章,即可为佐证。文学作品的伟大,不仅终究会被人懂, 而且会被人钦佩;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依照丛书宗旨、体例、篇幅诸方面的规定,本书侧重为广大读者阅读《儒林外史》提供一种基本导读,所选 21 篇文章可读性与学术性兼顾,而无法涵 盖本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全部重要成果,遗珠之憾,在所难免,尚请方 家谅解。本书选编过程中,曾蒙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不吝赐教,在此谨 致谢忱。
  古代白话小说习用一句套语:“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同时, 亦必将深刻地改变知识阶层自身;其深邃的历史意义,当然是“睿智”如杜 少卿们或迂腐如范进们所不可能想象的,他们经历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升迁沉降、平坦坎坷,早已被如梭的岁月编织在历史的深处而锈迹斑驳。然 而,面对未来,历史却正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选编者
  1998 年 9 月 27 日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