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袁鹰·井冈翠竹
   作者:袁鹰    
近期更新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时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把把它们忘怀呢?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阵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三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的老一辈无产价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个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井冈山人民一起来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可是,看着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不能赶快送到那些需要它们的地方去,怎不叫人心焦!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井冈山上的毛竹据说有一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吹不完的。可是,怎样叫这一千多万根毛竹顺顺当当砍下山去,是井冈山建设者曾经绞尽脑汁的大事。
  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多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多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的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记它们沿着满山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的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民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你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一九六O年十月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袁鹰的《井冈翠竹》(《风帆·井冈山记》),是一篇借描述茅竹来歌颂井冈山人民革命斗争精神的散文。这篇文章写作上的最大一个特点,就在于作者通过“借物思人”和“以物喻人”的手法,成功地做到了笔笔写“竹”而又笔笔见“人”。例如: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茅竹。从远处看,一片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冈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一支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段文字,从“形”的刻画上说,它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苍山竹海的蓊郁气势;从“神”的寄寓上说,不又是井冈山人民往昔和现今战斗风貌的剪影吗?又如:毛主席下山去了,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人,井冈山的茅竹,同样地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茅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触“竹”生情,妙语双关,不仅很自然回顾了当年血雨腥风中的艰苦斗争历史,而且使那本来似乎是很抽象的历史规律,通过这些千枝万叶、错节盘根的“青青翠竹”,也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触了。再看文章中有关新的山区建设者们如何把新砍的茅竹送下山去的情景描述: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茅竹滑下山来了么?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下了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去吧,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井冈山的翠竹啊!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一连串的动词,简直把竹子写活了。特别是那“挤上火车”的“挤”字,更是跃动着何等急切、真实地想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的革命激情啊!很显然,没有这种革命的情怀,有关竹子描写,就很可能变成刻板的风景画;然而,离开了那些各具神态的竹形象,上述的种种思想感情的抒发,同样也会变成平淡无奇的“老生常谈”了。由此可见,所谓巧妙的艺术联想或是比喻、比拟手法的成功运用,都是要以“摹形”和“传神”的有机结合为前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