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12日 14:39
主讲人简介:周思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化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红楼梦魅力探密》《红楼梦创作方法论》。先后在四十余种报刊上发表学术性文章一百多篇,主编多部文化类教材。现任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
内容简介: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四位之多。但是除了后来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文明太后,文明太后是汉族人,她姓冯。那么她本人呢,是北魏第四位皇帝,就是高宗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拓跋浚之子拓跋弘继位后,一度要禅位给皇叔。但迫于太后的压力,最后让步了,禅位,禅位给谁呢?给太子,后因为兵病阴谋败露喝毒酒死了。他的儿子拓跋宏继位。公元484年了,那时候拓跋宏已经18岁了,《魏书》上没有记载,文明太后是不是还政于帝了,没有,但是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在哪儿呢,就是说它上面有明确的记载,就是孝文帝拓跋宏非常地孝顺和谨慎,对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他说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不管大小,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那么我为什么对这个文明太后的评价这么高呢?在这个地方我要说一下,北魏140多年,这个北魏呢,它对于后来隋朝统一全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文明太后,她掌权的这二十多年,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文明太后她指导拓跋弘,就是弓字旁拓跋弘,就是献文帝拓跋弘,和指导孝文帝拓跋宏,宝盖宏,进行大量改革。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所以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所以古今历史学家都对文明太后推崇备至。
(全文)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四位之多。但是除了后来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文明太后,这个“文明”,就是咱们现在说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字。可是这两个字不是咱们给她加上去的,是古代帝王将相,著名文人死后要根据他生前的贡献和品德要加一个谥号。这是这位太后死了以后,给加的谥号,谥就是“文明”,所以历史上一直称她为文明太后,文明太后是汉族人,她姓冯。那么她本人呢,是北魏第四位皇帝,就是高宗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贵人是在皇帝的夫人当中,地位比较高的。就是除了皇后,然后有两位昭仪,第三等级就是贵人。下面还有一些其他的等级,贵人就是皇帝的夫人当中地位很高的。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她的丈夫当时刚刚继位,13岁。她18岁的时候被选为皇后,中国历史上一般地说,要选一个妃子作为皇后,它是一步完成的,就是由皇帝下诏书,那么一般这种情况就是皇帝成年了。那么如果皇帝未成年的时候,由太后降太后令,那么选定哪一位妃嫔为皇后,这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很特别,它是两步完成。第一步呢,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皇后候选人,那么她有了这个资格,必须要经过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的皇后候选资格就自动取消,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候选皇后,重新手铸金人,所以“不成则不得立”。看起来,这个手铸金人应当是很简单的,因为到了北魏的时候,中国的铸造业已经非常发达了,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收集天下的兵器铸造了12个大铜人。说明咱们中国古代的铸金术非常发达,非常先进。按说手铸金人,尤其是在皇宫里头,那是必成无疑,可是实际上那个过程非常复杂,险象环生。冯太后,她手铸金人候选皇后的时候,她的丈夫是第四位皇帝了。前三位皇帝在选定皇后手铸金人的过程当中,有两位都失败而不得立。所以你想,就是在冯皇后之前,三位皇后候选人当中有两个没成功,你就可想而知,这个宫廷斗争是多么复杂,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这个手铸金人确实很容易出问题,第一,手铸金人你要把那个金块熔化成金水,金块就有大有小,它的纯度那就不一样了,是否含有杂质?里边是不是混有别的成分?而且在手铸金人的过程当中,必定还有很多太监宫女,各色人等参与其事,皇后她不过是候选人,她不过是最后手铸金人,那个模子有没有问题?熔化金水的坩埚有没有问题?这里面都可以做成手脚,总之呢,这位冯贵人,她手铸金人成功,成为皇后了。那时候她18岁,是在公元456年。
公元465年,也就是9年以后,她的丈夫就是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去世了,根据北魏鲜卑人的习惯,这个帝王,还有一些地位很高的那些部族头领去世以后,它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叫做“累犬护驾”,这个“累”就是积累的“累”,“犬”就是狗。就是许多狗护驾,护这个皇上,护这个头领,那么人不是死了吗?它是怎么呢,就是说这个皇帝他生前用过的、接触最多的,比如衣服,他经常坐的椅子,他睡的榻,这些东西都要烧掉,当众烧掉,烧掉以后呢,这些东西它就会变成一种神犬,护送皇帝的灵魂回到鲜卑族的发祥地赤山,向那个赤山大神得先报到,报到以后然后他的灵魂才能回到他的祖坟,就是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概是东南边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叫盛乐金陵,就是皇陵,和他的祖宗团聚,要经过这么个仪式,这个仪式是皇帝死后第三天举行的。那么就在这个累犬护驾大典上,当时是百官,还有太监宫女围着,大家都痛哭。这个冯皇后忽然就扑火自焚,这位女人真是了不起!真是表现出很爱她的丈夫。结果当时被救过来了,魏书上是记载,是“良久乃苏”,过了很久她才苏醒过来。那么这时候小皇帝只有12岁,因为皇帝拓跋浚死的时候只有26岁,他的儿子只有12岁,那么你想皇帝很小,太后,冯皇后这时候已经成为太后了,就是后来她死了以后就叫文明太后了,这个文明太后呢,她扑火自焚,受伤了。这时候这个朝廷的大权掌握在一位大臣手里,这个人是车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军衔是最高的,一个是骠骑大将军,一个是车骑大将军,掌握在他手里面,而且他的爵位是太原王,那么这个人叫乙浑,乙浑这个人其实不“浑”,非常有头脑,他是鲜卑族,他就趁这个时候矫诏,就是伪造皇帝的诏书,就是假传圣旨,杀害了许多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一位大臣,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而且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他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什么呢?大司马,大司马就是用咱们现在话来说就是国防部长。大将军,那就是总司令,丞相。而且是什么呢?“录尚书事”,就是36部曹,相当于咱们的部和直属局,统统都归他管,所以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剩下乙浑就准备改朝换代了。
那么根据《魏书》上的记载,文明太后这时候她是27岁,还不到28岁,这时候她是密定大策,诛杀乙浑。她在后宫秘密地制定了怎么样夺回权利,把乙浑一党杀掉的计划。当然了《魏书》上写的比较简单,但是这件事情冯太后干得非常漂亮。那么诛杀乙浑以后,文明太后就宣布临朝称制,就是咱们平常所说的垂帘听政,也叫临朝听政,也叫临朝专政,她就宣布临朝称制了。那么这个时候呢,她是28岁,你想在扑火自焚的问题上,确实表现出她真是很爱她的丈夫,她觉得她的生命已经随她的丈夫去了,她活着没有意义了。但是时间一长以后,她毕竟才28岁呀,是不是?结果呢她就爱上了一个大臣,这人叫李弈。这李弈非常漂亮,但是他主要还不是漂亮,他非常有才干,就是说他在得到太后的宠信之前,就已经担任了很重要的职务,相当于部长级的职务,非常能干。所以这是文明太后,她有男宠和武则天有男宠的一个本质性不同,他们俩是志趣相投。我们刚才不是说吗,公元465年扑火自焚。466年,就是过了7个月,她诛杀了乙浑,临朝听政。469年这个时候呢,就是小皇子,因为鲜卑当时族他们结婚都很早,因为寿命短,小皇帝12岁登基的,第二年就有了皇子了。实际上不到两年,一年多,467年,后来最有名的就是进行改革那位孝文帝拓跋宏出生了,这是467年。又过了两年,469年,这个小皇帝,献文帝拓跋弘16岁,文明太后就还政于帝,就把政权交还给儿子了,她自己亲自抚养那个太子拓跋宏,这是469年。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得出来,就是说这个女人她没有政治野心。但是她没想到,过了一年,470年,这个17岁的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弈和他的两个哥哥还有他的那些连襟姻亲,就是通婚的这些亲戚在朝为官的有十几家,所有的男的,全部杀光。李弈兄弟在北方是受到大家普遍尊敬的,所以他们被杀呢,大家都感到非常惋惜,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人,这么多有才干的人被杀,就是因为太后内宠李弈。那么在李弈被杀以后,她和献文帝的矛盾肯定是会比较厉害,但是在《魏书》当中呢,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那么有些地方就需要推测了,需要我们仔细去琢磨它那些蛛丝马迹。
那么我们现在先来看一些事情,就是杀李弈的时候,献文帝是17岁,是470年,到471年,献文帝18岁的时候,他忽然提出来,说我不想当皇帝了。因为什么呢?因为我笃信佛教,他非常信仰佛教,我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我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不想当皇帝了。这个历朝历代,有的皇帝信佛教,不想当皇帝的也不是他一个人,也有过。你比如说比他晚几十年有一个南朝的梁武帝那就信佛,就四次到庙里头当和尚。有一回去当了四天,让群臣,大臣们花了好多钱,几千万个钱,把他给赎出来了。四次当和尚最长的是37天,你就算出来当了多少天吧,一共花了多少钱?花了四万万个铜钱,可是那个献文帝他真是不想当皇帝了,结果群臣当然都反对,说皇上您现在春秋鼎盛。他才18岁,您春秋鼎盛,文武兼备,哪能禅位?因为他不想当皇帝,他要禅位。后来群臣一看,他还真是不想当皇帝,那么说您想禅位给谁呀?他说我想禅位给皇叔,给我的叔叔,你想禅位只有禅位给儿子的,那有往上禅的?大臣们当然都反对,因为那时候太子拓跋宏才5岁,5岁是虚岁,周岁只有3岁或者4岁。大臣们说禅位应该禅位给太子,献文帝拓跋弘说太子才5岁,那么小,他怎么能够驭国呢?因此我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当然这很明显了,就是因为太后她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她的威望和影响在朝廷内外是始终存在的。所以献文帝,他是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结果群臣是坚决反对,说没有这样的,禅位只能依制禅位给太子,如果禅位给别人,那就朝纲大乱,必起祸端。但是拓跋弘这个人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你想他能把太后的情人都给杀了,他多厉害。所以他坚决要禅位给皇叔,就有一次朝廷开一个大臣会议的时候,他就问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就是相当于部长以上了,相当于副宰相这样的地方,说你的意见怎么样?结果那个大臣就表示,他说如果不禅位给太子,我就当朝自杀,拓跋弘听了,脸都变了,又问另一个人,你说说,那都是大臣,在座的都是部长级官员,你说说,你的态度怎么样?那个人冷冰冰地说,我是以死忠于太子,意思就是说如果您不禅位给太子我也自杀,你想这大臣会议上居然有两位大臣要以死来抗争,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魏书》它虽然没有记载,太后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得出,这位太后实际上是在影响着大臣的态度。因为这个拓跋弘要禅位给皇叔这个举动太明显,虽然没有写太后的态度如何,但是实际上太后肯定有作用,最后拓跋弘果然让步了,禅位,禅位给谁呢?给太子,那太子不是很小吗?才五岁,他自己担任太上皇,继续掌权。面子也有了,大臣也都照顾到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是迫于太后的压力,而不得不做出这个让步。
这样呢,又过了五年,到了公元476年,那一年的六月初一,六月最热的时候,突然朝廷颁了一个皇帝诏书。请注意,皇帝这个时候是10岁,颁了皇帝诏书,什么内容呢?宣布京师,首都平城,平城就是现在山西的大同,宣布平城戒严,这是历朝历代很少有过的。不仅如此,而且京师内外的所有军队,分三批,分批调出首都,和首都附近,都调走,那我们就可以猜测一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要把军队调出京师,紧接着过了六天,献文帝拓跋弘,这时候他是太上皇,太上皇拓跋弘突然死了,喝毒酒死的。暴薨,皇帝死叫薨,突然死了,是喝毒酒死的。那么到底是他喝毒酒自杀呢?还是被别人逼得喝了毒酒,谋杀的呢?根据我的考证,献文帝拓跋弘是因为兵变阴谋败露被迫服毒自杀,那么我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讲一下,第一条材料呢,是《魏书。天象志》的记载,那么我就讲《天象志》举的这个出现日食的这个现象,这是荒诞不经的,这应该讲没有道理的,这是第一。
第二条就是《魏书。皇后传》上讲,“时言太后为之也”。那么我们想“时言”,当时的说法,这个《魏书》它作者魏收,他当时离开冯太后去世刚61年,离魏灭亡时间更短,应该是很容易查清的,可是到他那时候已经弄不清了,就说明什么呢?当时那个“时言”,那个“言”是说法,是个传言,它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这一条是估证,是不足为凭的。但是《魏书》上这么记载了,而且历代历史学家从司马光一直到现在的历史学家都采纳了这个说法,这个时候冯太后,就是这位文明太后38岁,她再次宣布临朝称制,她上一回临朝称制三年,这一次呢,从476年开始,一直到她490年去世,14年,她实际上一直是牢牢地掌握大权,临朝称制,那么实际上她这个时候已经是太皇太后了,但是当时的人,当时的大臣,当时的老百姓和历代的历史学家历来呢,都还称她为太后,或者说文明太后,都是这样,没有叫文明太皇太后的。
当时这个小皇帝不是只有10岁吗?那么文明太后她临朝称制以后,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这个小皇帝,尽管这个小皇帝是她亲自教育的,可这个时候她跟小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据《魏书》上记载,是什么呢?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他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结果群臣反对,反对的结果,太后不仅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没有废掉孝文帝,而且后来跟他的感情还特别的好。冯太后她在教育小皇帝的过程当中,她亲自编写教材,编得还特多,据史书上记载,她编了三百多章,叫《劝戒歌》,《劝戒歌》都是押韵的,让小孩背,又认字,又学到里边的道理,小孩也容易记住,编了三百多章。后来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实际上是什么呢?这个都是等于给小皇帝教育他施政方面的纲领,都是她亲自写的,历朝历代,反正国外我不知道,也没听说过,你像大国最高领导人亲自编教材,那文明太后绝对是第一个,没人超过她。那么从476年以后呢,476年,小皇帝只有10岁,当然是太后亲自掌权,那么《魏书》上它没有明确说,在小皇帝18岁,你比如说公元484年了,那时候拓跋宏已经18岁了,《魏书》上没有记载,文明太后是不是还政于帝了,没有,但是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在哪儿呢,就是说它上面有明确的记载,就是孝文帝拓跋宏非常地孝顺和谨慎,对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他说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不管大小,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那么我为什么对这个文明太后的评价这么高呢?在这个地方我要说一下,就是我们知道,北朝不是所谓五胡十六国吗,那么再加上有的汉人立的国,一共有二十多国。在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那个国,贡献最大的那个国,对中华文明影响最大的那个国,就是北魏。因为北魏140多年,这个北魏呢,它对于后来隋朝统一全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文明太后,她掌权的这二十多年,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文明太后她指导拓跋弘,就是弓字旁拓跋弘,就是献文帝拓跋弘,和指导孝文帝拓跋宏,宝盖宏,进行大量改革。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所以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所以古今历史学家一致都公认孝文帝拓跋宏推进改革,这个咱们学过历史都知道,一致公认他的真正的推动力量是来自于他的祖母冯太后,文明太后,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任何分歧的,古代历史学家就这么看,现代历史学家你去看一看比较厚的历史书,比较详细地介绍北魏的,那一致公认,它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文明太后掌权的这段时间当中,她进行了许多重大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度性的改革。
比如说一个它是实行的官员封俸禄制,我们知道鲜卑人他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它那个官员都没有俸禄。俸禄就是薪水,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工资、薪水,它是什么呢?比如你在一个地方为官,那么你的收入怎么办?就是说你那儿收的赋税,你自己可以留一部分,另外就是打仗,打仗完了以后掠夺了很多东西,然后就赏赐。所以鲜卑人特爱打仗,一打仗他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俸禄,所以它就容易形成,一个是对老百姓的剥削的加重,还有一个贪贿成风。所以在484年,就是孝文帝拓跋宏18岁了,就决定实行俸禄制,北魏的官员,根据各级各个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你每月拿多少钱,这个俸禄制对后代影响非常大,后代都实行俸禄制,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户调制,户调制就是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更加减轻。另外一个就是均田制,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调查,然后呢,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这个当中还有一个制度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叫三长制,如果没有三长制,均田制、户调制都很难实行,什么叫三长制呢?三长制就是每五户为一邻,设一个邻长,每五邻为一里,也就是说25户设一个里长,每五里设一个党,那就是75户,设一个党长,然后党长的上头就是县令。这样的话,朝廷它的政令就可以通过州、郡、县、一直到每个家。这个三长制后来在隋朝的时候,隋唐的时候继承下来,隋朝就叫三长制,后来一直影响到什么呢?影响到王安石变法的那个保甲制,这个三长制的建立,对于中央政权加强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对于合理的、相对说合理承担赋税等等,都有很大进步。你像均田制,唐朝实行均田制、户调制、租庸调,就受北魏的影响,所以她进行了很多制度性的改革,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北魏国力非常强盛,五胡十六国,为什么很多国,一开始都很强大,很快都灭亡了,北魏它就是实行汉化,那么孝文帝是冯太后一手教育出来的,所以他有很好的汉文化根底。后来在文明太后去世以后,他迁都洛阳,颁布了很多政令,孝文帝后来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领袖带领本族人民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用当时的鲜卑皇帝太武帝的话来说,目标就是要“混一华戎”,戎就代表少数民族,华就是代表汉族、华夏,“混一华戎,扩定四表。”就是统一全国,所以这样一种伟大胸怀,在文明太后手里面进一步得到了大的发展,所以她在北魏148年当中,起着承上启下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已经当了皇帝的武则天,没有任何一位太后能够比得上文明太后,所以说她是千古第一后应该说是毫不为过。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