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与教育 -郑新蓉

  





  主讲人简介

  郑新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基本理论、性别与教育、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改革进程的研究》、《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导论课程建设》、《赋教育以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教育法学概论》。

  内容简介

  3月11日,郑新蓉教授在《妇女与教育》的讲座中,从事实出发,为观众朋友们带来对社会性别与教育的阐述。因为性别的不同,男性和女性在受教育的程度上和教育内容上进行着不同的生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印行女子道德教育书籍的国家,早在东汉就有专门用来教育皇宫中的女子的书籍《列女传》,后来又有了《女四书》,然而这些书籍教育的目地只是为了让妇女了解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教育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基础上进行的,是为男女尊卑有别的社会培养家庭生活中的贤妻良母和奴婢而实施的,他们接受的是相夫教子侍奉公婆的服从教育。在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是有学问,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在现代社会,妇女是以社会人的身份接受教育的,现代妇女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接受的正规化的学校教育。现代妇女教育是在男女两性平等的基础上实施的,其功能本身就是为男女两性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做准备。从教育的内容上看,今天的妇女接受的是成为社会人的各种素质教育和生计教育。当代社会妇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与妇女解放运动和教育民主化普及化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现代妇女教育,从参与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来说都与过去妇女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

  研究现代妇女教育,是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妇女接受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探讨妇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获得与男子平等发展的机会的规律,总结妇女接受教育与参与社会的内在关系。

  近年来,学校教育中的性别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在对性别问题的关注中,女性教育问题又不断被提及。关于性别与女性教育的社会讨论主要有:如何理解“因性施教”?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男女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有多大的性别差异?如何理解这些差异?

  这些问题的讨论,都说明教育中性别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性别以及女性教育问题的提出,对我国教育理论建设以及教育实践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全文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我们在一起谈一个话题。今天我所讲的教育,可能是两个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广义的教育;一个是狭义的教育。那么什么是广义的教育呢?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凡是形成人的观念、,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包括情感这些所有因素的都可以称之为教育。那么比如说家庭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伙伴的关系以及大众传媒等等。那这种广义的教育,很可能有些时候是非常小的。我看了一个电影,看了一本书,我崇拜一个明星,可能他对你产生的对性别方面的导向作用我们都把它称之为教育,这个是广义的教育。那么还有一个定义,关于教育的定义是叫做学校教育。我们有些时候在教育学里面也称为狭义的学校教育,是指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者有组织、有目的、制度性地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这个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制度性的学校教育。

  那么它包含哪些因素呢?比如说有教师,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教材,教材里面的性别倾向性;有课程,对男性和女性有没有分而设课或者是共同设课;那么还有学校的组织,学校的资源分配,以及学校的机构,还有包括我们讲到的影响教育制度和教育机构运行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这些层面。今天我就想从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学校教育里面的,诸多比较重要的因素当中,挑选一些来看看,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这些教育的影响是怎么塑造女孩或者是男孩的。

  那么我们讲讲所谓的塑造女孩。实际上我们换一个词,就是在性别研究里面有一个比较通常用的叫性别角色。那角色,我们说常常是和舞台联系起来的,通常是指在人生的舞台当中,你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主还是从、男还是女、领导还是支配。那么我们说人在一生当中可能会换很多很多的角色。比如说你可能会从一个小女儿变成一个少女,变成一个大姑娘,然后谈恋爱,结婚,变成妻子,变成母亲。你看着这些角色在变,那么你也可能原来是学生,变成教师然后到退休教师,以及你可以从一个领导者变成一个被领导者。但是有一个角色可能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变的,就是他的性别赋予的角色。就是当你出生以后,你从你的生殖器判断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以后,这个角色是一个终生塑造的过程。

  那么我们这里边讲的性别角色,大家看看定义:是指基于性别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我这地方讲的性别角色。那实际上就是说,身为男性和女性在一个社会生活当中,甚至他的一生当中以场景而变换的。但是在不变性别的这一点的基础上,而适度地表演或者行为模式。你是该贤惠还是该勇敢,这个好多是和性别角色相关的。但是有一点,同学们要有一个理解,并不是每一个社会每一个群体,关于男女行为角色的模式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国家云南的一个摩梭族。

  另外一个,我们再讲一下,就是性别角色的内涵。那么性别角色,它是以什么来确定的呢?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划分的社会角色。严格地来说,其实就是出生那一刻,看生殖器上是男孩还是女孩,当时就标定了。而且我们现在出生前,就可以标定,为什么呢?还有B超。那你就看着爸爸妈妈,就开始准备不同的服装,然后呢!还会怎么呢?起不同的名字,然后还会畅想不同性别,男孩女孩的未来。大家看看实际上这种标定,自打成人社会知道新生一代性别以后,就开始在对他的角色进行定位。

  第二我们看看,它是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在座的可能有很多学社工的,学社会学的。大家知道其实人的一生当中,从一个生物个体变成一个适应社会生活各方面角色的一个人,我们把这个过程简称叫做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里面的性别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么其实所谓的这个性别标定以后,其实对他的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其实就开始标定了。我常常都会有这样的倾向性。比如我的女儿,如果说她吃饭的坐姿我觉得比较粗鲁以后,我常常会怎么说?这哪儿像一个女孩!或者是她屋里不收拾,我就会说一个女孩子,会是怎么样。那我们经常可能生活中看得出来,一个男孩子胆小,大家会说你还像个男子汉吗?会从他三岁一直说到他三十岁、四十岁都会去说他。就是有很多他的社会化往勇敢方向发展,她的社会化往贤惠方向的发展,是一个性别标定以后有这么一个导向。

  第三个方面就是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可能在古代社会里更为明显,那么古代社会里尊和卑的关系,贵和贱的关系,在家庭领域你是公领域和私领域的关系,这套行为规范它完全会以性别角色来做区分的。在现代社会很多地方,已经破除了传统的封建男女这种尊卑等级的东西,但是还会有很多性别不平等的这种规范在约束我们的行为。

  那么第四个方面我们说,性别角色也是个体性别角色规范行为的一种标准。我们常常会评价一个人,可能会评价,是个好学生,学习用功,是个好母亲,那是不是有一套角色规范。她的贡献她的大部分精力,甚至换句话说,牺牲自我来成全家庭成员。好了,是个好母亲。那么我们说,是个好丈夫,我们可能的定义就不完全是天天在家里陪着妻子和孩子,他在外面一定得成功,得挣着钱回家。说性别角色的标定以及按照性别角色规定的这些东西来行事,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那么我们刚才讲到了教育,现在讲到了性别角色,我们今天可能探讨的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关系,教育起什么样的作用?那么我们在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阶段的一些研究,包括国外的一些研究通常认为就是一个儿童阶段,他的性别形成通常会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性别认同的阶段,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能够正确地标定。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孩子的一岁半左右;第二个阶段叫做性别的稳定性,就是对自己的性别不随着年轻情景的变化而改变的一种认识,一般四岁左右;那么后边还有一个阶段,叫做性别的恒常性的获得,这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他对人的外表和职业的改变,而其生物意义的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那么我们讲,儿童通常要经历这么一些阶段,在这些阶段他除了会标定确认获得恒常性,而且他会习得一套性格行为方式,包括我们今天讲的男性气质和女性的气质,这个过程都是在这个当中完成的。

  好了,下面我们想逐个的因素来做一些分析。那么在性别形成过程当中,从一个新生儿到以后成长为男人或者叫做女人,家庭的因素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的早年阶段,那么家庭的因素有大量的研究。那么我们讲首先一个,就是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儿童的玩具和游戏等等,都会影响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使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性别模式。那么我们现在通常发现,父母比较具有男女性别平等这样的夫妻模式或家庭关系,孩子的性别倾向通常会更平等一些。那么我想同学们还可以做一些观察,我们看就是现代中国妇女,凡是比较出色和优秀的,你追溯她的家庭背景,不外乎可能会有两种趋向:一个是常常父亲是比较开明的。我们说中国近代史上的宋氏三姐妹,能够在那个年代,三个女孩子那么小的年龄留洋学习和她们的父亲比较开明的这种性别观念是非常有关系的。这个是一个方面,大家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证据;第二个方面我们现在发现,凡是家里女孩子受教育水平或者程度比较高的家庭,常常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有关系,这个也是很多研究证明的。我经常有时候去一些西部地区,看有些地方即使都贫穷,但是为什么有一些家送女孩上学,有一些家就不送。那么我们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归因,和母亲的文化程度非常有关系,当一个母亲自己通过受教育获益以后,她会非常重视自己女儿的受教育程度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家庭这个因素上,我说家庭或者父母,可能是孩子的第一任的性别老师。在大多数情形下,父母对自己出生的男孩女孩都有不同的性别角色方面的定位和期待,这种期待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当中成长非常重要的一些阶段。另外一个就是父母本人,他的性别行为和性别态度也直接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如果父亲是很民主和平等的,孩子通常他在性别方面,今后在找对象也好。在就业、对待其他的异性也好,他的态度是会有明显地受父母影响的这么一方面。但是如果反过来说,父亲或者母亲本身的家庭分工模式,可能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甚至还有家庭暴力情形的。我们说对子女不管是对女孩、对男孩,它也有很多很密切的影响。

  那么我们再看一下,另一个因素就是玩具的因素,那我们说孩子可能接触到的。如果说第一任教师是父母,那第一任的教材可能就是他的玩具,每天经过他的手,经过他的眼睛,经过他的身体接触的玩具。那么我们看看,今天我们市场上的玩具或者我们随意地观察,甚至想想你自己的玩具。我们的玩具现在通常都是有性别标志的,甚至玩具柜台里面去看,都是分开的。那么怎么会分开呢?现在有很多家长就跟我讲:“郑老师,我这孩子其实先天就爱玩枪,或者说我的女孩先天就喜欢洋娃娃”。我就问她第一个问题:“那个洋娃娃是孩子自己从娘肚子带来的,还是你给她买的?第一支枪是他从娘肚子带来的,还是你给他买的?”那还是我买的,还没有出生以前,我的朋友知道是男孩就开始送什么了,送什么样的衣服。我说对了,他手里的玩具就决定了他今后的社会活动的倾向是照顾的,是做家务的。你看有这样的玩具,有洋娃娃她就知道她会是妈妈的角色,她会把它平整地躺在那儿,拿小手绢再给它盖上,它会是这样的玩具。但是如果换了一支枪,他就想他是要往外走的,他要去抓坏蛋的。我们一开始给他定型了,他喜欢玩什么?那么这个东西会持续他整个幼年时期,甚至是有些孩子到青春期,都还会对这类玩具有很大的这种喜好。不同的玩具经验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能力。比如说女孩子可能她的语言的能力,包括她照顾他人,关切他人这方面,体谅他人能力要发展得好一些。那么男孩子的视觉空间和动手能力要发展得可能要好一些,这个是和玩具分性别化的这种选择或者隔离相关的。

  我们第二个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孩子成长形成就是这种教育环境,形成他的性别倾向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游戏。那么我们说其实在教育学里面怎么看待游戏呢?游戏不过是未成年的男孩女孩扮演或者叫做预演。未来成人以后在生活中间扮演的角色,你们看孩子里面,不管他是用动物来扮游戏也好,还是就是直接来模仿成人的游戏也好,几乎是在成人生活当中有的他都会。结婚他们会扮演,抓小偷、扮警察、当大经理、当大老板,他都是成人生活的一种预演。那么这种预演当中他们会把看到的成人角色的分工,在他们的游戏当中做淋漓尽致的表现。那么后来有一些国外的,做儿童心理或者性别心理研究的专家就发现,我们今天看到的更多的男性其实从事更大的、更多的、团队性的、竞争性的、与人交往、合作、对抗这类的在公务活动当中的游戏,说的今天的男性在公务上的支配地位或者是能够比较好地运用社会规则,或者是向上提升发展也好,和早年的游戏运动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我们下面讲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讲同龄人群体或者叫同伴。这个群体对一个人的性别形成起什么样的作用?那么同龄人我们又称同伴或者同侪,指的是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人。那么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或相互协调的关系。小学阶段他还会是从师、从父母,尤其是男孩子,他还是老师的表扬特别看重,父母的肯定特别看重。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到了初中以后,他们最看重的是他那群人的认可,同学的认可。我们的学校大多数是男女同校,但是为什么男孩子发展成男孩子,女孩子发展成女孩子。而没有相当多的比例的男孩子,发展成为女孩子性格,就是很少跨性别成长。我们把它称为跨性别成长的原因,就是同龄人团体的压力,那同龄人团体的压力。我们常常会讲,如果说一个男孩子,下课他玩的这种活动,他是跟女生在一起,哪怕这个活动本身是中性的。比如说玩跳棋,那他的男性伙伴会说什么?这个没出息的,就会跟女孩子在一块混,他会这么说你。那同样的,比如说男孩子喜欢踢足球,有一个女孩子也特别喜欢踢足球,但是她没有看都是什么人在踢足球,她在球场上去疯跑了回来,那别的女孩子也说,怎么跟假小子一样,疯丫头。她会有这种压力的,这种压力实际上就是这种同伴人压力,使得大多数几乎绝大多数男女孩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是在一种像这一个栏杆的这么个隔离带两个群体当中生活的,很少跨过这个隔离的。

  好了,我们下面就讲所谓的性别隔离。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从来就有男性,从小有父亲,这以后有男朋友,这以后有丈夫。但是实际上,常常男女性之间都会问,真不知道这个男的怎么想的?男的也会说,真不知道这些女的是怎么想的?那你可以看得出,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在一种隔离当中进行的。那么我们再看,这个性别隔离当中,也发现男女孩子有一定的差别。男孩子的亚文化当中,他有一个比较大的圈,他的游戏是比较公开的,而且男孩子的这种小团体和成人的关系不是太密切。那么有支配和等级的格局,有团伙性的这种性质。那么女孩子的这种小圈子通常更小,你看女孩子很少有。我们十几个女孩子能够联合着起来做什么事情,很少。男孩子花在同龄人的时间,也比女孩子她的圈子大,那么有一些研究,它是这么解释的。男孩子他从小接触抚育他的人,最早是妈妈或者是姥姥,或者是奶奶这样的人群,这以后可能是幼儿园阿姨、小学教师都是女的。那可是社会又期待他成为一个,叫做功成名就、顶天立地这么一个所谓男性的承担这样的角色,所以说他要寻找他的角色榜样。那么他就有一种至少我不跟周围这些人学,这个是他能够认定的,但是周围的父亲,又常常是在外面。那他很小的年龄,跟他接触不了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但是有一条,他拒绝女性的影响,我不跟你学然后跟谁学呢?成年的男性离开他们距离比较远,在空间、时空上,那么伙伴之间学习,所以他的伙伴关系更密切。

  另一种,那么女孩子相反呢!妈妈穿高跟鞋她就可以拿着高跟鞋做模仿,妈妈的耳环、口红,她也可以试着抹,然后抚育孩子的一些动作,女孩子之间亲密的交往,她完全可以从母亲和阿姨之间这种关系当中可以直接模仿到。说她没有所谓的一定要排斥,她直接性的角色扮演,在她的身边,在周围。那么女孩子与成年人接触更多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成年人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一直对女孩子有一种保护形态,也希望更多地和女孩子接近,是为了降低或者减少男孩子的竞争环境,在竞争环境当中对女孩子的支配或者是欺负。那么男性的这种伙伴联系或者连接出现在儿童晚期,刚才我讲的比如说小学高年级,初中或者是这以后,那么这种连接增强了男性的自我认同,也增强了男性支配女性的愿望。这种连接过程当中,他们可能一个是相互习得这种男性应该怎么阳刚,有些比如说能够怎么跨越一些社会给他们设定的做个好娃娃的这种规范。同时他们开始产生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肯定是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不是他们自身能产生出来的。就是说以支配或者是贬低女性,来实现自我。如果这里面伙伴当中,有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或者气质性格像女生,他们会嘲弄他、嘲笑他、排挤他,那在这个排挤当中,意味着他对整个另一个群体,女性的一种排挤。同时还常常从性的观点出发,贬低女性,把女性生物化。

  好了,刚才我们讲到的是儿童早年的一些因素。从玩具、游戏、同龄人、伙伴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看得出他的一种性别成长的一些趋势。那么他们还看到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他生活当中,看到职业的性别隔离,孩子从小看到的最初是家里的爸爸天天在外面,妈妈可能跟他时间接触更多。那么他生活空间再扩大一点到了幼儿园全是女的,到了小学老师全是女的。但是他看到了有一个男的或者两个男的,是做什么的?做校长的。那么如果他再往上走,到了初中、高中,那个教得好的老师,教高中的,男的多;特级教师,男的多;区里来视察的领导,男的多。他看到高位置的上面的,然后又看到外面做IT行业的,广告里面天天拿着公文包,上上下下、匆匆忙忙上班的,是男的多。那么这种职业的隔离,从各个方面都给孩子们就是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形成了他的性别角色的这种偏见,我们或者叫做性别的概念。那么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孩子们能够习得的,对他的这种最后他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产生的一些影响职业的性别隔离。

  因为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横向的隔离。他就可以看得出,男女在某一职业当中的构成比例和在全部劳动力人口当中的比例不一致。比如说幼儿园阿姨,如果出现几个男的,他会很奇怪;比如说我们说皇帝有女的,他也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看得更多的是,凡是皇上都是男的,伺候皇上的可能有女的。然后餐饮行业、服务行业,照顾人的行业里都是女的,这个是我们叫做一种横向隔离。他看得到的。另一个他看到的就是一个纵向隔离,在所有的职业当中,包括女性职业当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男性都比女性多。有很多小孩子我听他们议论说,我们女的会干什么?女的缝纫,衣服都是女的织出来的。但是第一流的设计师,还是我们男的。你们妈妈这些都在做饭,做饭都是女的做,可是我们第一流的厨师,都是我们男的。他说的是有道理,这我们叫纵向隔离,当一个职业成为一个高位置、高技术、高收入领导位置上的时候,即使女性居多的职业当中,可能也有男的,这个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第三点就是工资上的差别,能给男孩子女孩子,就形成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必须有钱、有本事、挣钱,女的收入可以少一点,而且女的收入就是少,这个就是职业的性别隔离。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可能是讲一下关于语言,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做一些观察或者是做一些收集些这方面的资料。语言在维持今天这个男权社会过程当中,它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通常社会生活当中,孩子从习得语言过程当中,也习得了他的角色定型,也习得了一些性别的偏见。我们看会有些什么样的情形?大家可以看得出一个就是忽略,我们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可以都看得出,凡是代指人类的一些词,男性的词就可以代表全人类,他是一种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凡是女性的词,它要专门地标明是一个女性。如果说是女的在公共场合出现的,她就是一个有一种另类的感觉。可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常常讲,一个作家、一个经理、一个政治局委员,大家说有一个女诗人,有一个女作家,有一个女经理,他会给你标上这么一个标签。就是说凡是如果说没有这个抬头,没有这个性别的,那自然就是男性,就是说你是在这个领域里,能够充任这些位置的,次一等的或者另类一级的,就语言这种刻板化的印象很多。我知道在我们国家,它有些时候说一类人,说这个人大概是不太利索,不太能干。有通常一类就是这个人那么婆婆妈妈,你这个人那么婆婆妈妈,他会是这个人稍微罗嗦一点,你怎么那么妇女。还有一个词,我就不太确认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个人怎么那么“三八”,不着调。或者是我不知道这些词,它常常会是一种轻视的语言。它常常把女人都用这些词汇来标明。还有一类就是,还有一类侮辱,明显的侮辱,那我说从很多骂人的话语当中大家可以细查到这个语言,那么孩子是学这些语言长大的,听着这些语言长大的。语言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文化最深刻的一种表现形式,那我们其实可以在语言当中发现很多很多这种对女性的忽视,对女士的歧视,甚至明显侮辱的词汇。但是这些东西,就是通过我们日常的交往,通过孩子们就在这种日常交往,甚至通过我们的媒介,他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这个是一个方面。

  好了,刚才我讲得更多的是叫做广义的教育,就是说影响儿童,成长性别发展的一些因素,那么我下面还想讲几个因素,就是关于在校内,在学校教育里面的一些因素。那么第一个因素,可能就是我们讲到的教材因素。我们现在北师大原来一个老师,他牵头做了一个题目,就是对我们国家的幼儿,成人以及中小学教材做了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教材不管是内容,还是编辑,还是作者的选择上或者性别比例上,都存在着明显的重男轻女。我们现在还在用的,就是1993年出版的中小学教材,插图里面明显是男性多,文章的主人公明显是男的多,然后写文章的作者,绝大多数是男性,那么可能编辑这个教材的,也绝大多数是男性。有一些女性,女性第一是很少,另外一个可供孩子们学习或者作为一个角色榜样。如模特这样的人很少,都距现在的女孩子生活距离比较远。比如说它会讲到,有刘胡兰,是英雄,有邓妈妈,那么还有很多这种,有居里夫人。但是生活当中它能够真实接近,能够学习的女性,不管在时间和空间,还有生活经验上,距离现在的女孩子的距离都是比较远的。而且是它即使是有一些女科学家,女政治家,像居里夫人还有像邓颖超,那么它在表现的过程当中,也会力图更多地表现她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方面。可能有个大家非常都很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讲到的邓颖超,应该说她是中国少有的女政治家、革命家,那么她在她的革命生涯当中有很多传奇方面的故事。可是我们的教材里面出现两次的一个女革命家就是她,而两次她所表现的角色是什么呢?一次是为周恩来补衣服,是个妻子的角色;另一次是受周总理的吩咐,给小战士送雨伞还是雨衣,那她都体现的是一种关爱角色,但是她叱刹风云这一面,我们在课文上看不到。

  好,我们看看教师的期待和指导,相当多数的教师对男女学生都有不同的成就、成绩和能力方面的期待。就是期待女孩子文科比较好,语文、语言比较好,外语比较好;期待男孩子数理化,动手能力,今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好,他有不同的期待。很多老师在和家长交换意见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样的情形呢?你这个孩淘气,我其实挺喜欢淘气的孩子,今后有发展、有出息,他稍微一用功,这个孩子肯定上得去。绝大多数老师是会这么反馈男孩子的学业成绩给他的父母的,给女孩子基本上不这么反馈,她也尽力了,女孩子反正学这个就是难点。他就这么跟你谈,那么这个父母反馈回去。其实我们很多包括我们的一些女学生,我们的女学生说,她们上高中做寄宿制的时候,发现男生一点不比女生少用功,他们更会玩命,就是说更用功。但是大家都会觉得他们是聪明得来的,而女生成绩一好,就说你是下苦功夫来的。就是社会上就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男孩子你可以失败,你比如说你小学数学不好,有宽松,还早呢!男孩子懂事晚。女孩子没有懂事晚的时候,女孩子你这会儿都学不好数学,你今后干什么?还是这样的话语,然后再往后做,到了高中数学还不好,男孩子怎么办?他就是不用心,这真是没办法,他就是不用心。那女孩子你即使初中数学很好,他会给你预设高中你就不行了;你高中数学很好,他还告诉你,你大学你还是不行;你大学数学还好,他还告诉你,即使数学好,你今后还是嫁人,给人当老婆。他这种层层的预设,把很多非常有天赋的学数学的女孩子,学科学的女孩子,即使学得很好,都是非常地压抑。所以说教师的期待和指导、暗示是非常重要的。

  好了,我们再看看课程的设置和辅导,那么我们像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辅导方式,也是影响男女学生性别行为和态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在讲,中国这种情形可能好点,在西方它很明显。它设很多选修课,选修课它会鼓励女孩子去选修一些缝纫、家政、育儿、装修这样的一些课程。鼓励男孩子修工程、修机械、学计算机或者是未来的金融行业,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偏差。那么我们国家目前,有一些女子学校包括中学,他们说我们要做因性施教,我说那你一个因性施教,讲的是什么?他说那我们就找一些适合女孩子学的什么缝纫,还有什么美容、仪表这些,这样的课程给女孩子开。我说如果说你不让她挑战今后在未来社会里有高回报的这些专业和工作。你看起来是为女孩子,最后这些女孩子要吃苦头的。个个都会化妆,做什么?做花瓶!你个个都懂得温、良、恭、俭、让,你怎么能够让她竞争?这个社会中国人口这么多,就业压力这么大,你鼓励这些人退缩。我说这个就不是因性施教,你如果说好了,我单独办女校、女班,我就是要找出女孩子怎么能更有学数学的自信心。好了,我说你这个因性施教我是赞同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很多课程设置,按性别因性指导、因性施教,一看它里边内容是什么?我希望这个同学们要有所注意。

  另外一个我们还有一些研究,就是发现在填报志愿和就业方面、做咨询方面。刚才我已经讲到了,不管是父母还是家长常常会对男女孩子做不同的这种指导,我们现在已经发现。有些在一些高中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很多女孩子沾是“工程”两个字,哪怕其实是一种办公室管理工程她都不敢填,她一听“工程”她就紧张,她觉得这个不是我学的,我注定要受排挤。这个我想就是我们学校教育的这一块也有些时候也包含着很多性别方面的一种倾向性。那么在学校的组织和管理里边,我们刚才其实都谈到了,学校组织的架构,高等教育也好,中等教育也好,或者教育局的组织架构也好,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那么看到很多资源上,尤其在高等教育里面,学术方面的委员院士都是男性。那这样不管是中等学校还是高等学校,学校这种组织架构以及资源分配上的男女不均衡,也给孩子们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孩子们不管是在小学、中学、大学,他看得到这种组织机构上资源分配以及男女教师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它形成不同的性别观念。

  好了,我们今天刚才讲到的教育方面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培养了今天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但是教育其实是个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造就一些具有非常传统的性别偏见,同时它也可以改造一个社会的性别偏见和传统性别的一些文化,尤其是带有性别歧视这样的性别文化。那么我们这里边有一个概念,可能大家这个词还是比较熟悉的,就是说什么是性别歧视呢?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当然我们不是绝对的就是女性有没有歧视男性的。但是目前的社会里面,更多地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基于性别的歧视。那么我刚才讲了教育一方面可以复制社会文化里面当中的性别偏见、性别歧视,其实它还可以做一些改造,可以建设新的性别文化,有这么一些功能。那我想有哪些方面的一些作用呢?一个是可以通过立法和制定专门的政策以确保妇女和女童的教育权利。我这个地方讲的立法和制定教育政策可能有两类政策:一类就是我们今天叫做一律平等的政策,你不要有任何歧视。比如说现在男女教师退休政策是不一样的,很多地方的女教师是55岁退休,男教师是60岁退休,如果现在都提前退了,提到多少呢?比如说提到男的55岁了,那女的又到50岁了。那么这样的一些政策就是说所谓平等政策;还有一类就是应该有所特殊扶持的政策,因为和总体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情况看,应该说两性平等的教育几乎是很接近的。但是要从总体来说,女性和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相比,以及教育资源的享有相比,女性还是弱一点。那么对这个在教育资源获得上比较弱的族群,我觉得应该给予一些特殊扶持的政策。第二就是提出促进社会性别公平的教育改革方案。那么这个改革方案,在我们国家可能是刚刚在起步,那么在一些性别平等政策贯彻比较好的北欧的一些国家,它有很多关于就是教育促进社会性别公平,尤其在教育领域里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就是说我们今天的改革,可能是比如说朝向取得好的成绩,朝向好多好的管理,但是指向性别公平的改革,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算太多。

  第三个方面我想我们教育可以做的建立教育性别公平的教育指数。这个教育指数我们把它叫做indicator这样的一些东西。实际上它可以评价和监测,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它的性别平等的程度怎么样。好,我们今天可以看,比如到一个国家,到一个地区,说你的教育性别平等怎么样?好了,他说我的50%的男生,50%的女生在大学里。好,我下面再问一个指标,那这些男生女生,都在什么样的大学?好了,女生都在社区大学、高职,男生都在这种academic university,就是学术性的研究性大学。那这个指标那我要看,研究性大学里边,有多少男生和女生?那还可以看,说的我这个都平等了,有多少男生在这儿?有多少女生在这儿?女生学的是什么专业?男生是学的是什么专业?那好了,我再一看,我另一个监测指标,毕业以后有多少女生找工作,找的什么样的工作?她就业的位置是什么?像这样的监测指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应该年年有这样的监控指标,在领导层有多少女性?在高层有多少女性?在学术委员会里有多少女性?像这样的监测指标如果能够年复一年报道这个情况,让社会让公众都知道女生、女性在教育里面获得资源获得发展的机会,实现的情况,这个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常常报不出这种数字的,或者是一概而论,没有这种数字,没有具体的监测。

  第四个方面就是建立一个无性别歧视的教育和教学模式。比如说改写教材,又比如说培训教师,你在用语上教师本身,就是其实是两类语言。对男孩子女孩子的表扬批评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比如说,幼儿园做那种角色扮演,比如说大灰狼和小白兔,那通常会男孩子演大灰狼,凶悍的,可以这种恶的可以表现。女孩子弱小的、需要保护的。那能不能颠倒一个角色或者按照孩子们自己愿意演什么就演什么,谁都可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说有一个心理学家,美国的心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非常有名的叫本姆,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性格双向化的理论。因为他的研究和观察发现其实在现代社会当中比较成功人士的性格品质当中,其实都是包含着既有男性特质又有女性特质的一些好品质。而不是说一个女孩子,她是绝对温柔、贤良、照顾他人,那么他常常发现,他可能同时他也具有果断、勇敢这样的品质。他在社会上成功,就是说他具有两个性别的优秀品质,那么这样相反的人是最成功的。那么这样的这种教育模式的话,还是非常有用的。另外一点就是开设性别平等的课程,那么在很多这种比较重视性别平等的国家,它从幼儿园、从小学、中学都要开设这种让男女学生了解自己性别是怎么形成的,怎么与异性相处,了解国家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而且了解这些性别监测的指标,同时通过他们自己教会学生自己努力来克服性别偏见。那么这类的课程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应该还是非常有用的,这个是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那么最后,我想讲一下实际上在《北京宣言》里面,“九五世妇会”里面的27条,就指出通过向女孩和妇女提供基本教育,终身教育实质和培训以及初级保健,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经济增长。同样也是在1995年的《行动纲领》的72条指出,创造出一种教育和社会环境,其中尊重她们的思想意识,宗教和信仰的自由,使妇女和男子,女孩和男孩受到平等待遇,并鼓励她们发挥充分潜力,并在这种环境下,使教育资源用于促进男女,非成规定型的形象,这将可以有效地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男女的不平等。那么这个已经是纳入我们应该说是全世界的一个行动纲领,包括北京的中国政府,也是签署了这些纲领和文件。那我想应该反映在我们教育改革和各项政策法律当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