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事”和,“大事”不流



  若想朋友之间长久交往,温良恭俭让的谦和之德与礼貌之举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朋友之间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视礼让,不但贬低了自己,而且丧失了原则,恐怕更加糟糕。所以,朋友间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强交,不苟绝,不面誉以求新,不愉悦以合,其关系的处理恐怕用得上这么一副对联:“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即“君子为人,和而不流”,小事“和”大事“不流”。
  朋友之间在非原则问题上应谦和礼让、宽厚仁慈,多点糊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则应保持清醒,不能一团和气。见不义不善之举应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应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在行不义不善之事,却因他是长辈、上司、朋友,即默而容之,这就是一种很自私的趋避。有时候,立定脚跟做人的确是会冒风险的,也可能会受到暂时的委屈,受到别人的不理解。但是,这种公正的品德最终会赢得人们的尊敬的。
  《说唐》里鼎鼎大名的尉迟恭是一名莽勇的将军,却不知在唐史里他也是一位以“和而不流”著称于世的君子。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直性子的人,平时不善逢迎,又好逞强,与皇帝下棋时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把唐太宗打了个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他平时种种的不敬,更是无法抑制自己,立即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还不解恨,又找来尉迟恭让他去唐俭家一次,听唐俭是否对自己的处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迟恭听后,觉得太宗这种张网杀人的做法太过分,所以当第二天太宗召问他唐俭的情况时,尉迟恭只是不肯回答,反而说,陛下请你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到底该怎样处理。唐太宗气极了,转身就走。尉迟恭见了,也只好退下。唐太宗回去后,一来冷静下来自觉无理,二来也是为了挽回面子。于是大开宴会,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则主宴并宣布道:“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表彰尉迟恭的品行。由于尉迟恭的劝谏,唐俭得以免死,我也由此免了枉杀的罪名,并加我以知过即改的品德,尉迟恭自己也免去了说假话冤屈人的罪过。得到了忠直的荣誉。尉迟恭得绸缎千匹之赐。”
  唐太宗这样做,当然主要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明正”;同时,为此他当然也感激尉迟恭。假如尉迟恭真的按他的话去做,又怎知唐太宗“明正”起来,不治罪尉迟恭呢?与朋友相处也是一样,如果是真心待人,就应该对他加以爱护,不但帮助他渡过重重难关,而且也要帮助他克服重重困难,天长日久,朋友们自然会了解你的为人和品格,包括自己的上司和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