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学习的快乐”与“快乐的学习”

作者:李成华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能“快乐”,这既让人羡慕,又令人生疑。这只要看看今人的“学习”,就能知道。
  那么,“学习”本来应该是怎样的呢?看看古汉字的“学”与“习”,或许能够明白一二。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初,就为我们造出了“学”与“习”二字。
  “学”,本是一个会意字,从双手、从爻,即效也)、从蒙(即盖也、蔽也、昧也)、从子(即人也)。意思是效法天地、万物和他人,用双手去除人头上的蒙。当初,此字既是“学”字,又是“教”字:帮自己去“蒙”为“学”,帮别人去“蒙”为“教”。古人师法上天、师法自然、师法他人,从而认识了事情的本质、了解了事物的规律、知道了处事的方法、明白了处世的道理、去除了头上的重蒙、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从而获得了解脱,自然就轻松愉快了。
  但光有“学”还不够,还需要有“习”。而“习”也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鸟儿张开双翅,在阳光里(晴天)练习飞翔。段玉裁说是“鸟数飞也”,就是练习、复习的意思。
  由此可见,“学”就是为了开启心智,明白事理、懂得处事(去除杂物或杂念)的方法;而“习”就是为了进一步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处事(去除杂物或杂念)的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蒙在我们头上的杂物(或心中的杂念)将越来越少,我们将越来越解脱,也将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快乐。
  “学而时习之”,心智开启了,事理明白了,技巧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问题解决了,从各种困扰中解脱出来了,身上轻松了,心里能不快乐吗?
  这样说来,“学习”原本就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我们的先人也都曾从“学习”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
  孔子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自不待言。他又把自己的所学分为四科(诗、书、礼、乐)教给弟子。师生们在讨论式的氛围中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学习”的方式之一是读书。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习而能忘食,其快乐可知。黄庭坚也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通过学习,语言变得有味、面目变得可爱,该是何等的快乐。
  古人以学习为乐事,而洋人也以学习为快事。洋人的中小学课堂没有三规九矩。他们以类似于当年孔子的课堂那样的自由的形式从事“教”与“学”,师生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学习的快乐。
  可是,如今的中国,有几人能够真正明白“学习”的本质,获得“学习的快乐”呢?我们将那些叫作“知识”的东西,不断不断地往自己的脑子里塞,不断不断地往自己的头上、自己的背上放。这个有用,要塞!那个有用,要放!拼命的塞,拼命地放,一如柳宗元笔下的“蝜蝂”。这样的学习能使我们快乐么?不能。这是一种附加的过程,它使我们负担越来越重,使我们越来越喘不过气,让我们越来越痛苦。这种学习怎么可能会快乐呢?!就连那些中小学生——那些可怜的孩子,也早都重负加身、气喘吁吁、苦不堪言了。他们又怎能从中得到学习的快乐呢?
  “学习”本来是要去除重压在人们头上的“蒙”、让人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而我们现今的所谓学习,却早已大大背离了“学习”的本来要义!”。不但不是去掉重“蒙”,反倒是在增加重负。我们不但压苦了自己,也压苦了我们的孩子,虽然我们的“课改”、“减负”等口号也已经喊了好多年了。
  帮自己去除重蒙、获得解脱、获得快乐,才是真正的“学习”;帮学生去除重蒙、获得解脱、获得快乐,才是真正的“师道”。
  如果能让“学习”回归本真,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就算是成功了。当大家都能真正觉得“学习”其实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就能真正的去进行“快乐的学习”了。
  但愿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这一天的真正到来不要太迟!届时,我们也能“学而时习之”,其乐也融融了!
  
  李成华,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河南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