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度

作者:徐义辉 郑某鹰




  课堂提问是实现新课标有关“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优化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中找准最佳切入点。
  
  一、选择好角度
  
  课堂提问应该着眼于知识的不同角度,并注意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力求采用新颖的问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个“角度”必须是最能体现单元训练的重点,最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要点;这个角度可以是一个重点词、关键句,也可以是一处细节,某条线索……
  比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从品读品味课文美点妙处的角度,围绕“梦游”这样设计问题:(1)诗人是怎样描写“梦游”旅程的?(2)诗人是怎样描写梦境之神奇的?(3)诗人梦醒后是怎样的心情?(4)你是如何看待诗中的梦境的?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刻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可以选择“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角度设计问题:(1)别里科夫能不能谈恋爱?(2)别里科夫差一点到手的“天鹅”为什么会飞了?通过讨论,别里科夫害人害己的“套子式”思想暴露无遗,同时又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有利于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二、把握好梯度
  
  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掌握同一知识点的速度有快有慢,效果有好有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注意各问题间的衔接和过渡,尽量做到既要避免梯度过大,又要避免问题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的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有位教师在教学《我若为王》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我”若为王之后是怎样一番光景?(2)“我”为什么不喜欢为王?(3)结合鲁迅关于“奴性”的观点,奴才是怎样的一副嘴脸?(4)奴才与王权的关系怎样?(5)这篇文章在批判什么?这组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设计较巧妙。第一问,学生可以直接从文本中筛选信息,找到答案;第二问,学生需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三问,文中第5段有细致地描写,通过联系鲁迅先生的“奴性”观点,激发学生对“奴才”的憎恶之情;第四问,综合文史哲知识,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五问,通过以上问题分析,水到渠成概括文章主旨,可以培养学生整合分析概括能力。
  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梯度”,就是要实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压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既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三、控制好密度
  
  课堂上师生交往最重要的方式是提问,但是提问并非是越多越好,“满堂灌”、“满堂问”同样是不可取的。课堂问题过多过密,学生活动过于频繁,会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和反感,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课堂问题过少过疏,则使课堂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给人以呆滞之感,使人感到压抑。
  有教师对中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做了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平均每1.85分钟就提出一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平均用时仅占43%;而教师用时占57%。教师在课堂上不分主次地进行“问题轰炸”,致使学生失去了思维的空间,陷入了迷惘和困惑的泥潭,结果常使学生对许多问题的思考是夹生的、肤浅的。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适时适度提出问题,使课堂提问达到“疏密相宜”的最佳状态。
  
  四、运用好法度
  
  课堂提问方法多种多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形成学习内驱动力的引趣式激励性提问;有为把学生头脑中一些隐性的错误诱发出来,加以纠正,来提高学生判断力的启发式纠错性提问;有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寻求真理的述理式发散性提问;有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的扩展式迁移性提问……
  课堂教学要提好问,就得讲究方法。这个“法”度,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只有灵活地运用才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使师生进行最佳的心意交流和信息传递。提问方法是否恰当关系到提问式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把握不同教学内容、提问对象,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2)“法”无定法,教师要勇于探索,加强学习与交流,使提问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善于设疑、引趣、点拨;紧紧把握好课堂提问中的“度”,力求使每一个问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徐义辉,郑某鹰,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西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