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论后现代语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

作者:谢文新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下的社会阅读生态环境的嬗变,对当下社会的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所营造的后现代语境在我们的校园文化中渐成气候,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它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的解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新的挑战,我们不能无视这种挑战,一味的回避拒绝,而是应该正视这种存在,探索后现代语境下的阅读教学的新特点,构建后现代语境下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二、如何构建后现代语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1、构建个性化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解性、发现性、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后现代语境下的嬗变,首先必须承认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阅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培养他们改革和再造世界的创造精神。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完成如下的两个转变:
  第一、阅读教学目的要由阅读文本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提出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阅读中,让学生结合自己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求新、求变、怀疑、批判、反思、自主、独立等创新精神,即通过阅读让学生完成从好奇到具有批判意识,直至具有创新精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批判、质疑、反思、探究,发展其自身的判断力、建构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探究意识,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方法,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教学内容要由单纯注重文本显性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
  一个阅读文本不仅有可以表述出来的显性知识,也有不能表述或不清楚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体的信念、情感、鉴别力、判断力等,这种隐性知识的获得具有情境性,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主体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例如,对《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翁形象的把握,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的李白形象的理解,就很难从文本字面上理解。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改变以往单纯注重学生显性知识获得的取向,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精神养成,使学生成为既具备丰富的知识、聪明的头脑,又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生命情怀的完整的人,而不是没有灵魂的学习机器。
  
  2、构建动态的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师生平等参与阅读教学每一个过程。
  (1)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线,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都能迫寻到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认为课程与教学分属不同的范畴:课程主要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规定教师“教什么”;教学是指课程的实施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规定教师“怎么教”。两者之间存在明确的和固定的分工。这不仅是对教学的误解,也是对课程的误解。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课程的设计与课程的实施持久隔离,与实际上的课程与教学极为密切的教育实践本质不相符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打破课程与教学的界线,重新构建阅读课程与阅读教学的新关系,也就是说在后现代语境下,阅读课程与阅读教学是交叉、融合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阅读教学一方面进行着阅读课程的实践,另一方面在解读和构建什么是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都能追寻到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打一个形象的比喻,阅读教学过程就像在欣赏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乐曲的旋律可能使一些欣赏者因感悟“‘啊! 我的祖国!’——对灾难沉重波兰的怀念之情”这主题而热泪盈眶,也会有欣赏者因感受到其中或优美、或活泼、或高昂、或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慰藉。
  (2)关注阅读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注意倾听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不同理解。
  语文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期待在其中获取其所期望的价值的实现,有竞争、更有协同和依存,更具整体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构建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反对各种形式的二元论,在各种具体的课堂组织上要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关注课堂活动的不稳定性、非连续性和相对性,以及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让学生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具有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我们要把阅读教学看作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传播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人们对特定的文本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个人经验、不同的认识立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完全可能是多样化的,要允许人们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对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应大惊小怪、口诛笔伐,更不能凭借权力和暴力去压制不同的思想。只要不触犯法律和损害他人利益,应允许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行为自由。如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诸葛亮的“奸”与“忠”的理解,对《水浒传》宋江形象的批判,不能囿于前人和所谓的权威的定义,而要用宽容的平等、民主等思想去听取学生的不同声音。
  
  3、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消解“权威”。
  记得钱梦龙老师上《故乡》一课,他先让学生认真自读全文,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并(解题以及讨论“一般疑问”;讨论回乡途中的“我”;讨论闰土;讨论杨二嫂;讨论宏儿和水生;讨论离乡途中的“我”;讨论写景部分),启发学生逐类讨论解决。他的教学内容完全来自学生的需要,来自学生的问题,不是自己预设的。李镇西老师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全部是由学生提出质疑,然后教师当堂引导,有的问题是其他学生解答,有的则是老师引导发问的学生解答,有的又是老师解答,整个课堂呈现出非线性和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