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中学生作文应突破应试教育

作者:杨卫星




  从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看来,可以说这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真正运行,对选拔开拓型的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向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切实的要求。
  就目前乡镇初中而言,作文仍没有突破应试教学。在期末考试中,抄袭作文选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应试教学造成的后果。教育急于求成,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模式,框定范围;学生囿于习惯思维,遇到写作,求助于作文选,对号入座。这样的教学严重地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削弱了潜力的挖掘,养成了依附的情性。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设法把学生从教学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鼓励学生走开拓创新的作文路子。
  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笔者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目的、探索新路
  
  张志公先生说:“今天的语文教学要考虑到七、八年、十几年以后的人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自然应该面向学生的未来。训练学生掌握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学习、工作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上应该主动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内部机制,运用灵活且能引导学生作文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有外在内化、内在外化的独创性的心智劳动,探索作文的新路。
  我们知道,作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运用语言传播自己的思想,传播社会的信息。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知识、写作知识、文化知识、生活知识等素质的不断积累和扩展;需要有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共同发挥,需要有注意力、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研究这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初中生可塑性大,但千万不能把这种可塑性理解成为因受外界压力就改变形状、性质的一种特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写作热情,要让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的交互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引发兴趣、激发热情
  
  作文是社会生活中书面语言交际活动的训练,它要受到语文交际规律的制约,而反映这些语言交际规律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我们将作文教学只锁定于课堂这一小天地里,枯燥的说教势必影响学生心灵的开启,难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也不可能适应社会语言交往的实际情况,写作也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我们应着眼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以激起写作热情。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其实是他们对自身成长发展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旺盛的写作热情,强烈的作文欲望,是排除一切干扰,克服种种困难的强大动力。只要我们“授之以渔”,正确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完全可能建立。
  根据学生可塑性的这一特点,要指导他们写日记写随笔,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都奔聚到笔端,只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都可以写。写得好,我们要适时点评,分析中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条件的话,可投有关的报刊杂志,或编成文集。学生有了初期的成功,就会产生良好的效应,产生积极向上的激情,使许多人都会有比较,感到自己与优秀作文的作者并不遥远,只要能深入生活,学会思考,不断写作,就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这样,依附作文选的惰性也能得到较好的改观。
  学生产生了写作激情,与社会也就有了沟通,丰富多彩的生活会给学生展开无限的写作空间,给学生的作文注入无限的生机。那些空洞无物,言不达意,或流水帐般的作文也就随之锐减。
  另外,我们还要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能因为学生作文的文句不通,表意不清,而横加指责,应该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以鼓励。据报道,一学生参加毕业考试,在以《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为题的作文中,写了家门口一块石板被别人的车压断,其母要求赔偿,其父悄无声息地修复回去,且写得文从字顺,这样的作文却被评为不及格,可见评卷老师“要求之苛刻”。在教学中如也这样,那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将会受到重创,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及创造力了。
  
  三、拓宽思路,领悟真谛
  
  学生一经深入生活,就会逐渐产生乐趣,许多平淡无奇的小事,也可能变得妙不可言。走向社会生活,这仅仅是个起点,更重要的是还要深入生活,挖掘材料,拓宽思路,感悟人生,领悟真谛。
  初中生的阅历毕竟还浅,对生活的认识往往只局限于表象,如果任其发展,那么对他今后走向社会会带来诸多不利,缺乏开拓与进取精神。所以,我认为,要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生活。如一中年男子,小时候一只手臂被狼叼走,给今后的生活带来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许多人都看到了他受苦可怜的一面,没有看到他顽强与困难作斗争的一面。他以自己特有的坚强,学会了干多种活。他以自己的勤劳成家立业,走向小康之路,去年还被选为村长。我以此为题材,要学生进行访问,收集材料,并积极思考,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们从访问中真实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有一个学生在《感谢生活》一文中写道:“砥砺生活,经受磨难,使一个残疾人变得顽强。生活是美的,但它属于敢于拼搏的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又如,我要求学生去写“劳动带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等,结果《种瓜乐》、《登山乐》等文章应运而生,而且对生活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总之,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对作文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强学生的作文素质培养,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累生活的素材,用自己的笔去描绘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己的正确作文观,突破应试教育的框限,就能适应未来时代的需要。
  杨卫星,教师,现居浙江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