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醉翁亭记》“射者中”注释考

作者:王大兴 江 颖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是描写欧阳修宴请宾客的场景的。“射”书下注释为“投壶”,但投壶是什么样的游戏,我查阅了些资料并整理下来。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源于射礼。或者有的宾客不会射箭,所以以投壶代替射箭,以乐嘉宾,以习礼仪。宋吕大临《礼记传》中说“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
  汉代以后投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上至君主政客文人墨士,下至三教九流均如此。《太平御览·晋书》记载:“石崇有妓善投壶,隔屏风投之。”《南史·柳恽传》说,有一次竟陵王因投壶而误了上朝时间,齐武帝迟之,王以实对,武帝复使为之,赐绢二十匹。岳飞也是“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
  那投壶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活动呢?《礼记·投壶》有明确的记载。
  投壶的器具: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比赛时,“壶中实(装)小豆焉”,以防“其矢之跃而出也”。投壶所用的投具叫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也有研究者说“矢长二十厘米,首端锐尾端钝”。另外还有记数用的筭,“长尺二寸”。
  投壶之礼的程序:第一步宾主就位(宾客在右边,主人在左边),投壶之礼开始。第二步“三请三让之礼”。既主人三次言请,宾客三次谦让,然后宾客才向主人行拜礼,接受主人奉上的四只矢,主人答拜,宾主相互行揖礼,于宾主席上正坐,做好投壶准备。第三步“进壶”。司射把两尊投壶放到宾主席对面,“壶去席二矢半”。然后返回席位宣布比赛规则:“顺投为入,比投不释,胜饮不胜者。”大意是说投壶之礼,需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接着令乐工奏《狸首》。《狸首》是诗经的名篇,瑟曲,现已失传。第四步为投壶。宾主依次投壶,每人四只矢均投完为一局。一般比赛三局定胜负,由司射执判。第五步为“释算”,也就是计算成绩。投者每进一矢,司射给“筭”一根,以计投中的数目。司射在报数时,单数称奇,双数称纯。谁人胜了,司射报曰“某贤于某×纯(奇)”,平局便称为“左右钧”。每局结束,司射便给胜方立一马,三局均胜立三马。若胜二局负一局,则根据投壶“一马从二马”的原则,判得二马者胜。第六步酌酒。司射命酌曰:“请行觞。”酌者(获胜者)曰诺。当饮者(败者)皆跪奉觞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第七步为“庆礼”。司射还要对主宾两方说:“三马既备,请庆多马。”宾主皆曰诺。当然当饮者(败者)也必须将酒饮尽。
  一轮结束可以按上面的程序再进行下一轮,直至宾主尽欢。后来,到了北宋司马光的《投壶新格》投壶的程序就发展的更为繁琐了。
  另外,投壶既然是源于儒家的“礼”,参加投壶的宾主包括侍从都要受礼的约束。“毋幠,毋敖,毋偝立,毋踰言,偝立踰言有常爵。”就是指不能怠慢、不可傲慢、不得背立、不准谈论他事;否则,要受到惩罚。
  
  王大兴,江颖,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