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班级文化建设浅谈

作者:周 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涵盖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教育体现文化的内涵,是一种文化形式、一种文化行为;文化延伸教育,具有丰富的、潜在的育人功能,与课堂教育教学形成良性互补关系,共同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因此,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窗口。它包括教室寝室的布置,文字标牌、匾额图片等教育教学设施的呈现,黑板报、手抄报等学生团体文化建设,师生良好的道德风貌、行为习惯和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展现等。
  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发展。
  一、营造美好氛围,打造班级文化环境。教室和寝室,是初中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心理学研究表明,美好的环境,能调动人的健康积极情绪,提高学习、工作效率,陶冶美好情操。因此,别具匠心的美的教室、寝室布置,能起到特殊的育人功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室布置,整体上应把握和谐、庄重、富有文化气息及稳中有变的特点,要充分考虑教室的色调,课桌椅的陈设,班训、标语、警示语文字的创意,图画及其它装饰的搭配。置身其间,应让人感到轻松、愉悦、新鲜,有情调、情味,给人激励。
  班训是一个班建设、发展的目标,因此应有个性、有特色,是班级文化的内核。标语往往体现一个班的阶段性目标,具有鼓动激励作用,应豁亮显目。警示语,规范思想行为,应因班制宜,循序渐进。要留出一定空间陈设图书,让学生能时刻亲近图书。最好能设置班级先进人物展台,以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寝室的布置应突出文明、美观、舒适,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幸福。
  二、言传身教,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师德高尚、灵活施教、言传身带、以生为友的教师,往往让学生爱戴、崇拜,甚至成为偶像,从而成为班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乃至人生选择。
  当代初中学生思想、思维活跃,辨别是非善恶能力大大提高,追求个性解放。许多学生评判老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观其行。因此,老师的着装、举止、谈吐,都要服从班级文化建设这个大局,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而教师即使己所欲,也应毋施于人。有人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化身和可以效仿的榜样,很好地诠释了言传身教的本质。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待人,完善修养,真正体现人格魅力。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对于良好品德的形成,正确人生观与审美观的树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大力开展文化活动,活跃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活动,是班级文化的主阵地。是班级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优秀的班级文化是灵魂、精神。
  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因此,主题班会不但是对学生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手段,更是不可或缺的班级文化。
  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专栏、手抄报、网站等形式,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提高班级文化质量,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它们是班级文化的载体,是学生的心声,是学生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充分利用,既可以扶植和肯定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批评消极的思想和行为,引领班级正确航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信心,全面提高素质。
  当然,班级文化的外延是十分宽泛的,但抓住以上三个方面,就能纲举目张,事半而功倍。
  班级文化建设,方兴未艾。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利于陶冶学生美好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周哲,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