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武昌县志·艺文志(下)》之文学价值

作者:黄朝霞 秦腊英




  现存道光《武昌县志·艺文志(下)》(以下简称《道光武昌志》)一卷本是一卷精美的木刻本。该书共收录上古至清道光年间历代诗作共115人计223篇。其中:收录历代宦游诗人之作58人计115篇;收录本籍诗人之作共44人计84篇;收录鄂东诗人之作共8人计18篇;收录释妓之作共5人计6篇。从上述分类对诗人及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窥见该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现存《道光武昌志》孤本不仅从版本学角度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宦游诗人及作品分析
  
  武昌(今鄂州市,下同)为吴王孙权故都,历来为文人墨客酬唱咏叹之地。从此书收录的情况看,著名的诗人谢眺、元结、李白、孟浩然、杜牧、苏轼、苏辙、黄庭坚、谭元春、丁鹤年都曾在武昌留下游踪和诗作。下面例举几个代表性人物的诗作,对研究其生平与创作具有一定的价值。
  1、元结隐居武昌的诗作。元结(719-772年),字次山,河南人,唐文学家,天宝进士。安史之乱避居江南,曾居猗圩洞,因自号猗圩子。史思明进攻河阳,因组织义军抗击有功,进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节度制官。宝应元年(762年),乞免官归养老母,唐代宗许之,徙家隐居于武昌樊山之郎亭山下,至广德元年十二月授道州刺史离开武昌。《道光武昌志》收录了他隐居武昌时的诗作六首,分别反映了他在武昌生活和交游的情况。如:《樊上漫作》写道:“漫家郎亭下,复在樊水边。去郭五六里,扁舟到门前。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该诗反映了他隐居时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另一首《招孟武昌》则记述他与武昌县令孟士源交游的情况。他在这首诗序中写道:“漫郎(案:指元结)作《退谷铭》,指曰:‘干进之客,不能游之。’作《抔湖铭》,指曰:‘为人厌者,勿泛抔湖。’孟士源尝黜官,无情干进,在武昌不为人厌,可游退谷,可泛抔湖。故作诗招之。”此外《登殊序》、《大回中》、《小回中》、《窳樽》四首则反映了他隐居此地的游踪。
  2、苏轼、苏辙和黄庭坚在武昌的诗作。《道光武昌志》收录苏轼诗10首、苏辙诗2首、黄庭坚诗2首。苏轼于宋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入御史台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与武昌隔江相望,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曾数游武昌。如该书收录《杜沂游武昌以酴糜花菩萨泉见饷二首》,记述了苏轼于元丰三年三月,与宣州杜沂等同游武昌西山寒溪的情景。《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一诗则记述了同年五月他与杜沂再游武昌西山时的感怀。《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一诗则记述了元丰四年五月,苏轼陪苏辙和东坡之侄婿王适(字子立)同游武昌西山对王子立的期望。这次苏辙所作《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一诗也同时收录在该书中。元丰七年,苏轼受神宗亲旨,改谪汝州团练副使,在离开黄州的最后一晚渡江武昌,作《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一诗也收录其中。苏轼离开黄州后,黄庭坚于崇宁元年罢官太平州,前往鄂州(今武汉市武昌)流寓途中,在武昌西山小住。《道光武昌志》收录了他在西山留下的《武昌松风阁》一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千古流传的佳作。
  3、谭元春游学在武昌的诗作。《道光武昌志》收录无名氏诗作8首,今考为谭元春所作。谭元春,字友夏,湖北竟陵人(今湖北天门)人。谭元春一生游踪甚广,而其数游武昌,却成就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作为竟陵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游踪和交游对研究该学派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收录的诗篇则主要反映了他与武昌竟陵派诗人孟登、刘惺等人的交游情况。如:《武昌孟诞先来寒河见访约入九峰读书》、《与孟诞先、孟万生往寒溪寺中见武昌旧令陈镜清留诗六首》、《游西山归示孟诞先》等诗三首,集中反映了他与孟登(案:孟登,字诞先)及其弟孟万生的交游情况。谭元春向与孟登相友善,他曾写道:“予所最善友孟诞先,奇人也。”“予于武昌,率十年五至其地,或一年两三至,皆以予友孟诞先在家为期。”所以,谭元春每次到武昌,都住在孟登家中,出则同游,归则同读。每游于外则互唱互和;每别于兮,则诗来书往。在竟陵诗派中,他们二人的情谊一度成为文坛佳话。谭元春与孟登交往的同时,与武昌诗人刘惺(案:刘惺,字旦寅)也交游颇多。该书收录的《赠武昌刘子旦寅》、《刘旦寅邀游寒溪西山》等诗,记录了他与刘惺的情谊与交游。此外,书中收录的《西山》、《南湖冬月夜》等诗,对我们了解谭元春在武昌的游踪也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史料。
  4、丁鹤年流寓武昌的诗作。丁鹤年,元顺帝元乙亥(1335)年生,明洪武年间卒。祖籍西域,回族。鹤年父以世荫出宰武昌县,后解除官职,留居于此。丁鹤年亦在武昌长大。至正壬辰(1352)年,因徐寿辉起义,丁鹤年避难他乡,至洪武年间返回武昌。丁鹤年博学,工诗,有《海巢集》传也。《道光武昌志》收录了元代诗人丁鹤年的诗作六首,集中反映了他流寓武昌的生活情况。如:《南湖》、《西山》、《东湖》等篇,反映了他在武昌的游踪;《樊口隐居》、《还武昌迁葬上明太守茶子陵》二首反映了他在武昌的生活及思想情况;《兵后还武昌》则反映了元代战乱后的社会情况。以上诗作对研究诗人的生平以及研究元代武昌社会状况都有较高的文史价值。
  
  二、本邑诗人及作品的收录
  
  《道光武昌志》最大的特点是收录了大量本邑诗人的诗作,共44人84篇。其中宋代1人,明代13人,清代30人。特别是清代本邑诗人主要集中在清康熙至道光年间,为《康熙武昌志》和《光绪武昌志》所不曾收录,弥补了武昌历史文化的断层,其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尤为显著,以下择其要者予以介绍。
  1、关于宋代本邑诗人潘大临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潘大临,字邠老,先祖为荥阳人,曾祖为黄州通判,遂居黄州。北宋时,潘大临隐居武昌樊口,以打鱼卖酒为生。潘大临学识渊博,性豪爽,好结交文士,与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过从甚密,时有唱和。苏东坡居黄州,经常与潘大临一起饮酒赋诗,交谊颇深。潘大临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名列陈师道之后,在当时诗名甚著。然而其著作集却亡佚不存。《道光武昌志》收录了他的诗作三首,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文学史料。其《春日书怀》一诗,详细反映了他隐居樊口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其《江上晚步》一诗,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其《答王立之惠书》一诗,则抒发了他定居樊口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由于潘大临诗作大都亡佚,文学界对潘大临的研究较少,对他的生平也所知不多。仅有日本福冈大学韦海英女士在其专著《江西诗派诸家考论》一书中对潘大临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但由于不知潘大临在武昌隐居的生活情况,所以在考论中对潘大临的行踪经常陷入无考状态。《道光武昌志》所载诗作则可弥补其研究资料之不足。
  在《道光武昌志》中,还收录了与潘大临有关的一篇诗作。这篇诗作就是江西诗派诗人谢无逸所作的《广邠老句三绝有序》。这首诗使潘大临在诗坛被引为佳话。据惠洪《冷斋夜话》载:“黄州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以书问:“有新作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谢无逸在潘大临死后,以“亡友潘邠老有‘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今去重阳四日,而风雨大作,遂用广为三绝”为序,写下了这篇诗作。
  2、关于明代本邑诗人与竟陵诗派之关系
  《道光武昌志》收录有明代本邑诗人13人的诗作。其本邑诗人有:胡裕(邑举人)、严杰(邑举人)、周楷(邑贤)、孟廷柯(邑进士),熊桴(邑进士)、孟仿(邑举人)、张钟灵(邑绅)、李于经(邑国子生)、陈銮(邑贤)、刘惺(邑贤)、姜恒(邑绅)、孟绍甲(邑绅)、孟登(邑举人)。由于谭元春经常寓居武昌的关系,至明后期,武昌本邑诗人追随竟陵诗派,与竟陵诗派有较深的文学渊源。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