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桃花源记》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举隅

作者:唐自新




  新课标的实施,创新教育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历史使命,而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因而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努力设法使学生通过学习的材料表现自我,使学生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广阔空间中遨翔。
  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首先须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情切的课堂氛围,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迷信、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形成独特新颖的见解。其三,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学生的思维才能在广阔的蓝天中展翅翱翔,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如导读《桃花源记》时,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组探讨渔人这一人物形象。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渔人非常有幸: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多么纯净的怡人环境,寻其源进入桃花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的回答说:渔人不仅有幸而且非常有福,桃花源不仅环境优美、宁静安详、生活富足,而且民风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见渔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做食……其人复延至其家”,美好的生活,隆重而又盛情。至此,我进一步引导,要求学生再多角度思考,要打破传统并能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稍作思考后,有个学生说:渔人虽然有幸有福,但却又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是一个不守信用的卑鄙小人。酒足饭饱后,竟然“辞”去,真是愚蠢至极。“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中人热情诚恳设宴款待他,对他无任何要求,只求他“不足为外人道也”。当时渔人在丰盛的餐桌前,热情好客的桃源人前回答是多么恳切,保证是多么坚定,但到郡城后,马上就去拜见太守,且弄得满城风雨,路人皆知,甚至带上太守一班人马“随其往”,“寻向所志”。当初的处处志之原来是“寻向所志”,渔人的不守信用又是多么可恶可耻。桃花源中人即将面临的是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生活。于是我又因势诱导、引导学生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桃花源的人会有何反应?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村里人就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渔人会不会将这里的生活情况暴露出去,会不会将外人引入桃花源。有的说:一位年长的智者立即召集大家,说他已经在渔人的身上安放了窃听器,他的一切行踪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只要打开电钮,一切就真相大白。说着,长者按动电钮,果然就传来了渔人拜见太守时说的话,以及路人皆知的情况。年长的智者说:“事已至此,我不得不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他把洞口的一个小石块用斧子砍碎,露出了一个按钮,手一按,石洞的门“轰”的一声大开了,洞内停放着六架飞船。“我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火星上,只因爆发战争,我们才来到地球避难的。”说完,所有的人都进入了飞船里,智者一按电钮,飞船徐徐飞向空中……
  这样的教学,大胆地延伸了课文内容,合理地再造课文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思维灵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唐自新,教师,现居云南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