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知几》的清醒者形象

作者:庄海志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白朴[中吕·阳春曲]《知几》
  对这首曲的理解,许多人认为表现了作者明哲保身但求无祸的带有苦涩的消极低落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态度。笔者不完全苟同这一观点,从文题的“知几”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能够预知事物变化的识时务者,“知几”始终贯穿在曲中,充分体现他对当时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明智之人。
  
  一、清醒认识统治者的残暴
  
  作者生于金末元初,自幼经历战乱,失去母亲,并与父亲分离,颠沛流离苦难深重的生活,给他心灵烙上深深的伤痕。加之在外族的压迫歧视下,作为一个文人,思想言行受到许多限制,胸中很是痛苦,说出了“闲袖手,贫煞也风流”的心里话。此句折射出其心中的郁愤,他有三层用意:一是不满统治者对汉人、对知识分子持有的偏见态度,怀有的敌意心理,间接地批判其狭隘的心胸,揭露社会的黑暗;二是警醒自己。在暴君和酷吏淫威肆虐的社会,对老百姓来说,清醒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清危机的根源,处处小心,远离名利,远离是是非非,才有可能免遭杀戮,获得生存权。虽然有时难免“吞声踯躅不敢言”,仰人鼻息,但比起招来的杀身之祸、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要理智许多;三是对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懂得生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不盲目作无谓的牺牲,珍惜生命,就是对自己负责。说明在统治者的高压下,主动去提高其认知力和判断力,才能有效保全自己,显示了一种睿智。
  
  二、清醒认识社会等级制度的本质
  
  元蒙统治者为巩固其地位,对全国人民实行等级划分,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在法律、政治、经济上都规定了不同的待遇”,作者和许多汉族人民一样,饱受着无政治地位、无人身自由,无生活保证的煎熬。统治者的卑鄙伎俩,使他看清了其本质是要“达到分化各族人民团结”,此手段不仅阴险,而且毒辣,深刻反映了整个社会死一样的沉寂。“诗书丛里且淹留”就表明在残酷的社会面前,作者的精神已麻木,无奈接受了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寄情于诗书,在诗丛中消磨时光,或是给自己一个安慰,或是寻找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身不由己的苦衷,言不由衷的体现,或欲以避世来弥补心灵的创伤,或深怀家国破灭之恨……
  我们不必对作者苛求太多,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他是社会底层的一员,是被监视的对象,故要承受精神上的压抑,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敏锐洞察统治者居心叵测的险恶本质,并做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选择,这是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最为辛酸的写照。此句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被伤害、被摧残的精神面貌及惊恐的心理,也写出了作者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前冷静自如地应对不测,避免误入不必要的矛盾对立斗争中。
  
  三、清醒认识自己的身份地位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作者开篇就表明自己对“世事的荣辱祸福”、“世俗的是是非非”的态度和做法,“知、牢、暗”,依次由表及里,即从清楚到缄默不语再到暗中作出定评,深沉地表达其思想。“知”表明其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不被事物表象所蒙蔽,深知自己是一介草民;“牢”指人性被扭曲、被禁锢,表达了郁闷和愤恨,有批判的意味;“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有孤傲清高,有明哲保身,有无声的抗议,有内心的痛恨与被压迫的痛苦……
  总之,它是作者根据其身份地位、自身条件,采取的趋利避害、不断调整心态的策略,这是一;二是从历史经验中悟出深刻道理,正如他在另一首曲中写到“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此曲发人深省,既反映作者在现实社会里,能够“知几”,所以活得最安全、最快乐,同时也从历史的镜面中给自己作出结论。可见,他对事物的认识是深刻的。
  能在社会制度的变化,统治阶级的权力斗争中灵活、从容化解危机,处理好得失,使之不受损失,其思维方式、处世方式无疑留给后人许多启示,有效地帮助后人更加积极、更有理性追求人生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北京第一版。
  《新编元曲三百首》。俞为民、孙蓉蓉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
  
  庄海志,教师,现居广东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