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词的婉约与豪放

作者:李运国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枝奇葩,是抒情诗体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词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从风格上来说,却不外乎婉约派和豪放派,或称密派与疏派。最初持此说的是明朝人张綖,他说:“词体大约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宏之谓耳。”照此说法,凡词的艺术风格“词情蕴藉”的是婉约派,而“气象恢宏”的则是豪放派。
  婉约词的主要特征是“词情蕴藉”。这种特征其实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人形成的花间词派。他们将词与诗区分开来,认为“词为艳科”,无论内容如何,都当以轻柔委婉为宗。其作品主要描写个人情感、表现男女爱情、刻画女性风貌、恋人相思柔情、表达离情别绪之痛苦,抒写委婉细腻的情思,表露真挚缠绵的情意、营造委婉氛围,流连花前月下。艺术上讲究音乐格调,遣辞华丽雅正,风格柔婉轻灵,意韵含蓄凝炼。读之使人心动神摇,给人以情感的回味和美的享受。在唐五代,婉约词几乎是一枝独秀,风行于当时词坛。《花间集》乃中国最早的一部婉约词总集。婉约派词人和作品对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豪放词的基本特征是“气象恢弘”。豪放词的取材极为广泛,内容非常丰富。词作从传统的“缘情”向“言志”移位。词人抒报国之志,言胸襟抱负,表人生之感触。词作中“情”的内涵,从爱情、闲情向性情推广,向友情转移,兼而向更广阔的生活及大自然抒情提升;表达对祖国半壁河山沦陷的痛苦和中原人民的同情,抒发对统治者奉行妥协投降政策的极大愤慨情怀。豪放词人持“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宗旨,无拘无束、纵横恣肆,词境雄奇阔大、气象恢宏、慷慨高亢、气势吞吐八方,让人振奋、使人震撼,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婉约派词堪称大家的诗人有:温庭筠、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周密、张炎等,代表词人是柳永、李清照。柳永是一个专以词名的词人,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其词语言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善于吸取民间新声的优点,其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柳词在表现手法上,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内容上多是反映都市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等。柳永的词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其词风清新婉丽、情意缠绵,代表作有《醉花阴·重阳》等。
  豪放派词的开创者是苏轼。有影响的词作家有陆游、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苏轼冲破了晚唐以来专为书写儿女情长、离情别绪等狭窄的“艳科”樊篱,把诗的某些表现手法用在词里,把词的内容扩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浑之风。南宋词人辛弃疾,不仅继承了苏轼词风,而且对苏词词风作了大胆发展创新,成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弃疾的词回荡着金戈铁马的爱国主义强音、抚时感事、慷慨悲歌、骏发踔厉、豪情万丈。后人称其“东坡少子”,赞其词较坡公更“豪”更“放”,也更接近姚鼐“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便于较准确、形象地理解婉约词、豪放词的词风特点,现把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简要比较:柳词紧扣“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词人把那种抑郁心绪,以及和爱人难以割舍的痛苦离情,不愿离去又不能不离去的无奈,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写得深刻细腻,感情真挚悲切,“剪不断,理还乱”使人不堪忍受。据传有一失意歌女流落长江三峡一带荒山野村,深夜哀思难抑,于是轻启歌喉,唱起了柳永的这首词,使整个山村的人们都悲泣,就连山上的猿猴听了也都一起哀鸣,有的竟断肠而死,足见这首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苏词是借赤壁之战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抱负,不仅写出了赤壁自然环境的雄奇壮美,而且塑造了赤壁之战主角周瑜的英雄形象。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人物进行了热情礼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和苦闷。全词语言豪迈、意境高远、格调雄浑、气势磅礴。读之让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婉约词和豪放词只是指作者的代表作而言,并非绝对。婉约词的优美含蓄、纤细缠绵;豪放词的高昂激越、慷慨旷达,绝不仅属于哪一派词人或哪一些词人。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创作倾向是多元的,是变化的,不是固定单一的。即使被誉为婉约词写作高手的柳永、李清照,都曾创作过不少“金刚怒目”式的代表作品。如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写得气势如虹;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则蕴含着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豪放词派领袖人物的苏东坡、辛弃疾,也创作过一些感情细腻缠绵,风格柔和细婉的词作。如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沙过雨新》,辛弃疾的《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等都是清新、婉丽之词,尤其是苏轼写给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得更是情深深、意切切,成为悼亡词的经典。
  对于婉约词和豪放词的特点,古人早有更为形象的说喻。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据说这位善歌的幕士就是袁綯,他道出了柳词凄婉缠绵、情真意切和苏词雄壮开阔,大气磅礴的不同境界,同时,也是对婉约词、豪放词两种词风格特征的最好诠释。
  
  李运国,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