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言外之意”的解构方法

作者:邓三禄




  语文考纲在现代文阅读部分有一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情况下,人们说话时表达意思需要直白晓畅、准确清晰。但在书面语表达中,有时因为内容或表达的特殊需要,作者有意不直接说明己意,而采用“言外之意”的表达,有人称之为“飞白”或“空白”艺术。这种“言外之意”的“飞白”语句,有时不但呈现出文学语言的独特意蕴,而且表达出特别的艺术效果。
  笔者认为做好这种题的关键是,瞄准对方说话(有时指行动)时的语气、态度、目的以及所代表的立场和观点。考生答题时要把自己融入到所给出的语境中的一方,然后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答好该类题目。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根据已言之意,推想未言之意。
  
  很多时候,文中已经说出的意思只是表象,要根据已说出的,从逻辑关系上推想作者未说出的,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意思。
  如:在一家餐馆里,休斯教授在餐桌边已坐等多时,最终才看到服务生走过来。“你想吃点什么?”服务生问。“刚来时我想吃早餐,”休斯笑着说,“现在我想大概该吃午餐了。”休斯的言外之意是:你们餐馆服务不到位,让我等的时间太长了!
  
  二、根据语句特点,推想深层之意。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每说一句话都应有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情况下,话语的音高、语调、重音、语序等相对固定。一旦作了刻意的调整,听话人就很容易意识到语气、语调、语序的不寻常,就会体会到话语中的新信息。这种言外之意,使得交谈能够顺利达到目的,取得预期的效果。
  又如:“你怎么能打他呢?”这句话的重音,如果在“打”字上,言外之意是:你只能好好地批评教育他;如果在“他”字上,言外之意是:他没错,该挨打的不是他。
  
  三、结合前后语境,推想言外之意。
  
  每句话,都存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小到上下文,大到作者经历、写作背景等。结合语境的理解,是体会言外之意的不二法门。
  三国时,孔融做客李膺家,上官大夫陈韪揶揄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有才华】。孔融回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猜想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孔融紧接陈韪的话语,机敏、幽默的对答,使陈韪尴尬不堪,大丢面子。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合背景,“碰壁”、“黑洞洞”等词,“言外之意”就更明显。
  
  四、根据修辞手法,推想言外之意。
  
  1.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言外之意”也就是“双关”,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地使某一个词句同时表达双重的意思。
  如:有位初出茅庐的记者登门采访总统的母亲,问他儿子是否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诚实。母亲:“是的,除非不得已而善意撒谎。”记者说:“请举个例子。”她(母亲)笑了:“你还记得刚进门时我对你说——我见到你很高兴吗?”总统的母亲言外之意,其实她并不欢迎记者的采访,但是作为总统的母亲接受访问有时是不得已的。总统母亲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记者问题的不满,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2.反语,如果说“双关”是直接地表现“言外之意”,那么“反语”该是间接地表现“言外之意”。鲁迅的《藤野先生》,写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头发油光可鉴,实在标致极了。其中“实在标致极了”就是反语。言外之意:实在丑陋极了,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怒之情。
  3.比喻,顾名思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外之意顿生。
  一位年轻的牧师第一次主持礼拜,空荡荡的教堂里只坐着一位农夫。看见牧师失望的样子,农夫善意地说:“当我喂马时,即使只有一匹马来,我还是会喂它的。”牧师听后大受鼓舞,开始做冗长的礼拜仪式。事后他征求农夫的意见,农夫睁开惺忪的睡眼,说道:“假如只有一匹马,我就不会用整车的草料来喂它了!”农夫的善意的嘲讽通过比喻精准地呈现,前一句言外之意是:虽只我一人,你也应该主持礼拜。后一句言外之意是:这个礼拜做得太冗长了。
  4.反复,语言表达讲究简洁,当作者有意重复某句话时,在强调中容易产生言外之意。如:鲁迅《秋夜》中有一句:“在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句话看似重复多余,言外之意:后园里除了枣树,没有其它了……
  
  五、调动现有积累,推想言外之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是其传承的主要工具,这也造成汉语言“言外之意”的解构不能仅靠某一手段或方法来完成,积淀一定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话剧《陈毅市长》中,陈毅在拜访化学家齐仰之时说过一句话:“我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碱性”、“中和”是化学中常见的概念,了解化学常识,这样的“言外之意”迎刃而解。
  刘禹锡的《陋室铭》最后一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只有知道孔子说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典故,才能推知“室铭”的言外之意是“君子之居”。
  
  邓三禄,教师,现居安徽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