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从诗意迷失到社会责任缺失

作者:孟凡军




  在第一场语文考结束之后,搜狐网站在第一时间对各地高考作文题进行了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最无悬念的高考作文题,全国卷;最保守的高考作文题,广东卷;最俗的高考作文题,江苏卷;最离谱的高考作文题,江苏卷。
  “最俗高考作文题是江苏”,“江苏作文题最离谱”,文化大省江苏为何在作文题命制上再走麦城?教育大省江苏为何高考作文题频遭诘难?教育部高考作文题明星榜江苏为何又落孙山?04年江苏高考首次独立命题,至今已经5年,一直訾议不断,个中原因需要我们冷静头脑,理性分析。
  
  一、04—07年:注重文学元素,走向诗意迷失,命题虚飘浮华
  
  这几年,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审美品味成了命题者关注的热点,直接表现在高考作文命题上,文题注重文学元素,追求诗意。语言外观多用诗一般的词句,力求在第一视觉冲击人们的感官;或以比喻、象征等美学元素,触动人们的思维点。
  如05浙江卷话题作文“一叶、一枝、一世界”,05辽宁卷命题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06广东卷命题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06浙江卷话题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07浙江卷命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07江西卷命题作文“语文,心中一泓秋水”,07福建卷命题作文“季节”,07北京卷评论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08湖南卷作文题读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的意境和哲理作文,08山东卷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08浙江卷命题作文“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等等。
  这类作文题表面看,诗意、文雅、飘逸、大方,但它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问题是:文题虚飘浮华不沾“地气”,让学生在云山雾罩之中,虚论哲理,表现浅薄“诗意”。说到底,这是命题人的一种审美自恋和诗意迷失!这种文题令人欣赏,但无法令人亲近。
  这种虚飘浮华的命题方式,江苏表现得尤为突出:
  0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是江苏首次命题,据说是一位大学教授在背山面水的太湖饮酒赏景时灵感突现,遂命此题。文题的确飘逸空灵如天外飞音,仪态万方如名门闺秀。但优雅华丽的文题换来的不是激情、文雅的褒扬,而是漫天的抱怨与指责。笔者记录了一些言论:
  不会吧?这是南大作家专业班招生试题,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赛题。
  题目“怪”,让人有失重的感觉。不像高考作文题,文学味似乎太重了点。
  在学生还没有将世界认识透彻,或者对表面现象都把握不准的情况下,竟要求他们发现精灵的东西,是否有些赶鸭子上架?
  曲高和“难”,这是今年江苏卷作文题给莘莘学子上的一道难以入箸的大餐。
  这是全国几个作文题中最糟糕的,因为这个题目很难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更有事实为据:据南京《现代快报》报道,南京鼓楼区考场,从看完作文题开始,绝大多数考生都苦着脸,“表情十分痛苦”。不少考生交卷后不愿再说作文,因为“说不清楚”。
  不可否认,04江苏高考作文题十分“灵动”,文学色彩浓,哲理因素重,凸显了命题者对高雅的审美价值的追求。但这种文题看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思辨色彩,但是华而不实,曲高和寡。命题人过于追求阳春白雪,致使文题大而空,严重脱离当前大多数高中生的生活及写作实际。一个大而无当的问题甚至让真正有思维深度的学生“缺少明确的答题方向”,不得要领、无从思考,学生迷失在了命题专家的“酒意”中,不识东南西北。江苏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无奈地评价学生的高考作文:学生试卷上一会儿是李清照的“水”,“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会儿是李白的“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会儿是苏东坡的“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来写去,就是没有自家的自来水。试想:这样的作文题又怎能让学生“有自家的自来水”?
  也正因如此,当年,作文阅卷组实在找不到几篇优秀范文,最后只好勉强拿出至今饱受师生诟病的216个字的满分作文《最后的四十五分钟》为考题遮羞。
  但对江苏考生来说,这才只是开始!
  0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凤头,猪肚,豹尾”这六个字,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八中,解释为:“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应该说,江苏这道关于人生精神的话题,从展现人生价值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文题采用了极有感染力的比喻,以此彰显命题者不脱俗气的审美意趣。命题人的诗意表述及美学愿望显然是04年江苏作文命题思想的延续,当然,考生的悲剧也在延续。
  果然,这种诗意的审美意趣最终证明没有换来几十万考生作文的诗意回报,而是众多阅卷老师的“失意”。在阅卷过程中,评卷教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绝大部分学生写的是“豹尾”,而成千上万的考生在作文中更是如事先约好一般齐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确实算是人生的“豹尾”,可惜,人人都写,而且大同小异,阅卷者很快产生了“审美疲劳”,一看到“项羽”就发“毛”。
  为什么偏爱“豹尾”、齐捧项羽?推究原因,学生对人生、事业、生活的“凤头”没有直接经验是问题的根本;而要写得具体可感,非得有具体材料不可,可学生平素积累的写作素材甚至包括学习的教材中人生追求有“凤头”的例子实在欠缺,而且这样的人往往因只有“凤头”而无“猪肚”和“豹尾”,最终要么销声匿迹(如方仲永),要么走向反面(如汪精卫)。至于学生不写“猪肚”,一方面个人的生活实际没有现实感触,另一方面自古及今因无“凤头”无“豹尾”只有“猪肚”而被人传颂、流芳千古的人你听说过吗?翻遍古书,在“凤头”、“猪肚”、“豹尾”中,也只有具有或兼具“豹尾”特点的人才会作为正面人物传扬天下,遗憾的是古人和历史只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项羽,这样说来,学生全选“豹尾”、齐捧项羽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因此,何永康教授在05江苏作文阅卷中表现出了第二次无奈:05年江苏高考作文,中国古代名人纷纷被考生招来,忙得不可开交:屈原不断跳下汨罗江,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的宝剑始终架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自杀;韩信呢,只赖在胯下干脆不起来……于是,华而不实、意识流的文字满天飞,玩色彩、玩哲理、玩深沉,搅得阅卷老师眼花缭乱,我们把它称为“空对空导弹”。
  文题要求偏高,命题专家的个人意趣对学生杀伤力太大,这种审美意趣对部分写作素养好的考生来说是适合的,但不能公正的评判大部分考生的写作水平,因为他们进门槛的时候就全部被绊倒在地,考试就难以体现考生水平的层次性。
  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作文。
  对07江苏高考作文题,腾讯网曾作过调查:共调查36.4541万人,34.1270万人认为很难,占93.62%;2.3271万人认为还不错,只占6.38%。网易也作过调查,调查结果是:作文题很难51%,一般30%,很简单18%。两大知名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07江苏高考作文题第三次杵了众愿,犯了众怒。
  表面上看,这道作文题诗意浓,很雅致,很情调,涵盖的范围很广,但也正因其大而无边、虚而不实,让人容易落笔之后,似有话说又无话可说,最后往往是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一如文题,高而空,远离实地。
  在07年江苏省首批公布的7篇优秀作文中,几乎都是浮华虚飘的所谓“文采飞扬”的散文、另类的“小品文”等。无奈之余,江苏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又一次挺身而出,排拒众议,力挺被三位阅卷教师综合判分37分的“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的《麦天》一文,何永康教授把这篇文章坚持拔高17分,改判54分(江苏当年作文满分60分),旗帜鲜明地向这类学生作文发起了狙击站。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