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

作者:陈 军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如火如荼地变革着。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是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工作,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究。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语文课程目标。
  根据以往的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认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结论与过程”等三个方面的基本课程目标来看,往往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三重三轻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究其原因,除了旧的教学思想外,教学方法的单一陈旧也是原因之一。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堂,这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契机。
  在鉴赏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从电影《祥林嫂》中剪辑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第二次到鲁镇、冬至祭祀和临死前的有关她的肖像变化的镜头,按照教学的需要制作成灵活多变的课件。从教学实际来看,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能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能创设学习情境,能超文本非线性地组织管理教学程序等技术优势,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目标。
  先看认知与情感。从认知来看,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加进了祥林嫂的有关肖像的电影镜头,这就使学生在认知祥林嫂的形象时,不仅可以从课文的语言中去认知她,而且还可以从活生生的镜头中去真切地认知她,这种多通道的认知无疑优于单从课文语言单通道的认知。从情感来看,祥林嫂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镜头,不仅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祥林嫂鲜活真实的肖像变化,也会激起学生对她的深深同情,对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达到审美教育目的,这是传统的教法难以达到的。
  再看知识与能力。从知识来看,这个教学环节通过人物肖像前后变化的比较来鉴赏人物形象。由于我们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这样就加宽、加深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要学生找出电影祥林嫂的肖像变化,就比单从课文中阅读文字多了一种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学生对照电影祥林嫂不同时间的肖像,找出课文中相应的描述文字,这就又多了一种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做成祥林嫂的流动肖像、定格画面肖像、文字画面、文字肖像,让学生通过以上不同情境,进行祥林嫂的肖像变化的比较分析,这种通过多通道培养比较能力的方式,显然比只是用课文描述作比较有独特的优越性。
  再看结论与过程。这里的过程指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探究的始末与方法,结论指的是学习探究的结果。学生的结论怎么来,在以往的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学中,学生大都得到的是教师自己备课中的心得体会,很难看出学生是怎样学习的。现在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加进了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通过课文语言描写的感知,电影镜头表现的感知等多通道来充分完成感知的过程,可以通过课文文字情境、电影画面情境、问题课题情境等的交融,形成丰富的学习探究的一个个阶梯,来完成认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得出对祥林嫂认识的结论,通过他们自己学习和探究得出来,过程与方法蕴涵其中。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习方法的获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它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语文平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课型基本上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文课件展示课。将网上下载或自己制作的课件在信息技术教室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对照课件自主地学习课文。如在学习《过秦论》时,学生直接在网上观赏课件和欣赏我给他们提供的课件,让他们在教师不讲一句的情况下,自主学到了古文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文知识。
  (2)背景知识检索课。这种课型主要运用在反映重大事件课文学习时进行,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在网上检索曹雪芹的生平知识;学习《杜甫诗三首》,则检索关于“安史之乱”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方案中所要求的“利用网络,自觉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的习惯,不断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知识丰厚、见多识广’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件自主制作课。在学生查找了大量的课文学习的背景资料后,我还注意让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课件,变成自己的东西,将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制作各种课件的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后,学生制作了《我眼中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饮酒诗》等课件。
  (4)基础知识训练课。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将训练题通过服务器发到每一台学生机上,让学生自主地在电脑上做题,实现了网络上的“无纸化”作业。有一次考试后,我将质量分析也放在网络上做,把题目发到学生机上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答题思路自己更正错误。这是在教室里进行试卷讲评怎么也达不到的效果。
  (5)写作知识欣赏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我把作文课有时也放到信息技术教室上,让学生自主地在网上查找有关高中生写作的文章,欣赏网上发表的优秀习作,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以上尝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学习质量。
  调动信息技术功能,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展多种“专题研究”。只要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共享信息的功能,就可以利用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校本学习等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以备语文研究性学习之用。
  先看大众媒体课程资源。无论是现在的语文课程还是今后的语文课程,都会选进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名著,而由于影视业的发展和广大民众的需要,这些小说、戏剧大都改编拍摄成了影视剧。我们利用这些大众媒体,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可以把它们制作成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曹禺的《雷雨》在改编成电视剧时,对人物的语言、情节的先后都有所改动,特别是为了观众的需要,拉长视听时间,加进了一些情节,这为学生比较研究评价原剧本和电视剧开拓了空间。据此,学生可以自己设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雷雨》电视剧改编得失谈”等。学生根据这一课题,把原著和电视剧进行比较,最后写出小论文。很显然,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巩固课内所学习的知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高品位地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
  再看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社会生活如万花筒,丰富多彩。电视专题新闻节目,报刊杂志报道评论栏目,无不反映出了当前这个万花筒中多彩的社会生活,这里面的一些热点话题,就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极好课程资源。比如最近几年的经典著作研究热,我们把这些话题的有关背景资料、新闻报道、调查评论等材料,从有关网上下载下来,制作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接触这些材料后,自选研究课题,重新筛选其中的信息,去研究探讨自己所选课题,这种研究性学习,将语文学科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同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横向沟通,不仅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再看校本课程资源。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的大舞台,这里就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作为我们研究性学习资源去开发。例如高一年级写想象作文和联想作文时,我发现了一些优秀作文,就把这些作文集中起来,加上有关想象、联想的理论知识和有关专家、学者对此的论述材料,一起制作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后,根据自己的体验自立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想象作文如何想象”、“联想作文如何联想”、“借助形象开展想象作文”等等。然后研究讨论,写出论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会使他们再写同类作文时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确实能使语文课程的学习的面貌为之一新,确实能解决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难题。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我们一定也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它与语文课程有机地整合,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陈军,教师,现居安徽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