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巧用字理知识 驾驭诗文教学

作者:覃冬生




  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古诗文教学,而字词理解的障碍是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最大困难。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都只简单地把字义、词义强行灌输给学生死记硬背,古诗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若能利用汉字“寓意于形、见形知义”的表意特点,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知识来解析汉字的构形理据(即字理)以辅助古诗文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字词的意思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利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记忆和形象记忆。而且还能使枯燥乏味的古诗文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兴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更有效地提高中学古诗文教学的质量。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汉字字理知识来进行古诗文字词教学,坚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利用字理知识,理解字词的本义。
  
  中学生觉得古诗文难学,主要在于古今词义的演变造成古今词汇系统的差异使然。许多汉字的形体表达的是它造字时的意义,即本义。这时字形和字义的结合最为紧密,我们通过字理解析,可以迅速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限制,快捷地理解古汉语字词的本义,并牢固地掌握下来。例如:
  (1)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鱼我所欲也》)
  《说文》中说:“豆,古食肉器也。”我们出示它的甲骨文字形“ ”,正像一个盛肉食的高脚盘。学生就明白为什么“豆”在句中是指一种盛食物的器具,而不是指黄豆、豌豆之类的意思了。
  (2)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杜甫《兵车行》)
  “走”的金文形状为“ ”,上部是摆动双臂,迈开双脚向前奔跑的人形,下部的“止”(脚)进一步加强了奔跑的意思。这个古文字本身就是对“走”字最准确、最生动的诠释,学生一看字形就懂得是“跑”的意思。其他文言句子中的“走”也多是用其“跑”的本义,如“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3)祝: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的甲骨文为“ ”,金文为“”,像一个人跪在神主(“示”)前口中念念有词地祷告,本义是“祷告”、“祈祷”,句中均用本义,只不过第一个“祝”是为动用法,译为“为……祈祷”。另外,《促织》中的“巫从旁望空代祝”也用本义。
  (5)乳: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归有光《项脊轩志》)
  “乳”的甲骨文“ ”,小篆“ ”,从中可以看出它本来就是动词,它字形显示的是母亲搂抱着孩子,孩子张嘴面向母亲的乳房的情形,本义显然是“用乳汁喂养”,即“喂奶”之意。本句用的正是这个意思。
  以上的字理分析充分利用了汉字表意的特点,通过具有较强图形特征的古体字来表达词义,直观形象。这种字理分析能让字的形、义之间紧密而形象地结合,学生见形知义,无疑有助于他们掌握古汉语字词的本义。而学生掌握了字词的本义,对他们理解字词的引申义、比喻义是很有帮助的。
  
  二、借助字理知识,掌握字词引申义。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文言词语各义项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为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词义引申之后,它和本义之间还是“异中有同”的,因为它毕竟是在本义或更早的引申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通过字理分析可以发现词义之间的相似点和相关点,从而找到引申义的来龙去脉,发现各义项之间的“血缘关系”——遗传义素,让学生建立起汉语的词义系统。
  古汉语由于年代久远,有许多字词的引申义还是很贴近它们的本义,仍然可以“以形索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其形义的联系。例如:
  (1)即:在“可望而不可即”一句中,“即”用的是“接近”、“靠近”的引申义。它的甲骨文字形为“ ”左边是盛满食物的食器,右边是一个人跪坐在食器前,合起来表示走近去吃东西,本义是“就食”,引申为“靠近”。
  (2)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既”的甲骨文字形“ ”,它和“即”字正好相反,跪坐在食器旁边的人把头向后转去,表示“吃饱”,引申为“已经”之义,本句和“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以及“孝公既没”(《过秦论》)等句中的“既”都用了这个引申义。
  (3)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陟”的甲骨文为“ ”,从“阜”(土山)、从“步”,表示两脚由低处向高处走,本义是“登高”。后引申出“升官”、“进用”的意思,这里用的就是引申义。
  (4)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因”是中学文言文中常碰到的词语。现代汉字仍保持了造字时的形体,即像一个人张开手脚(“大”)卧在席子(“囗”)上,本义是“席子”、“垫子”。由于席子、垫子之类的东西是供人们躺卧或依靠的,所以“因”字引申为“依靠”、“凭借”,例句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中的“因”就是此义。由上面的引申义,又引申为“根据”、“按照”,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还引申出“沿袭”(凭借着原有的不加改变),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因”字的“原因”义,也来自“凭借”义——原因也是一种凭借。
  由上述例子可见,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词的引申义和引申义之间是有继承、有联系的。字理分析可以把这种联系清楚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建立起引申义与本义甚至引申义与字形的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诗文中字词的引申义。有时,通过字理分析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可以一下子系统地记住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多个引申义,如例(4),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用字理知识,巧记文言通假字。
  
  古今字现象造成的通假字占了中学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大多数。而造成古今字的原因,是因为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数量少,常常是一字写多词,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用旧字,这就造成了古今字现象。古今字造成的通假给中学生阅读文言文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字理分析可以让学生理解字义并明白通假字和其本字的关系。例如:
  (1)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司马迁《鸿门宴》)
  (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苏轼《石钟山记》)
  (3)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例(1)中的第一个“奉”通假“捧”。在金文中“奉”写作“ ”,在小篆中写作“ ”,上半部均代表所捧之物,下半部分是双手,可见“奉”本义就是“捧”。“捧”是后来添加形旁新造的字,这就造成了古今字。第二个“奉”是用引申义“献给”、“进献”。例(2)中“莫”在甲骨文中写作“ ”,像太阳落在树丛或草丛之中,表示日落之时,后来“莫”字被假借为否定词,而表“傍晚”义时则再加“日”字造出“暮”字,所以,它们是古今字关系造成的通假现象。例(3)的“益”金文写作“”,小篆写作“ ”,是器皿中水满而外溢的形状,本义就是“充满而流出来”。可见“益”是“溢”的初文。“益”字产生“好处”、“增加”、“更加”等义之后,才加偏旁造出“溢”字来表示原义,这便成了今人眼里的通假字。
  这类因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现象还有很多,如“属、嘱”、“反、返”、“受、授”、“取、娶”、“章、彰”、“景、影”、“共、供”、“文、纹”、“内、纳”、“止、趾”、“坐、座”等等。针对这类字,我们进行字理解析对学生的理解与积累是很有帮助的。
  
  四、活用字理知识,减少书写错别字。
  
  平时的考试或在中考、高考中,老师们常为学生们因写错别字而大量丢分感到深深地惋惜。其实,只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提示一下易混字的字理,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书写错别字。因为形成错别字的原因虽然很多,有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懂汉字构成的内部规律及其文化蕴涵,尤其是不理解字的某些部件的意义而写错别字。如果教师对这些字进行字理分析,就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清晰辨别并牢记字形。例如:
  (1)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在一次测验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学生把“舞”字写得缺笔少画的,有的中间只写三条短竖,有的缺“舛”字上面的长横,可见对这样的常用字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写错。笔者在运用俗形义学纠正时说:“舞”字上面的一撇一横( )是拉开了的幕布和挂幕布的线,中间是四个人手拉手( )站在舞台(一)上,时间是傍晚(夕),他们在做什么呢?在扭动( )跳舞。并强调四个人才形成最佳舞蹈队形把舞跳好,三个人是跳不好的;并且必须要有舞台(一),不可能在空中跳舞的。这么说解后,把“舞”字写错的学生就很少了。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有些学生会把“喧”写“暄”。只要告诉学生,这里的“喧”是“喧哗”之义,跟嘴巴有关。句中要表达的是洗衣归来的姑娘们笑语喧哗,所以用“喧”字。而“暄”是跟太阳有关,是“温暖”之义,如“寒暄”就是问寒问暖的客套话。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
  有学生默写时把“鹜”写成“骛”,这时要告诉他们:“鹜”是指“鸭子”,属于禽鸟类,所以下半部是“鸟”;而“骛”指“奔跑”、“追求”之义,跟“马”有关联。
  从上述几例可以看出,字理分析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字词意思,辨明汉字使用相应的偏旁部首来构形的原因,因而必定能减少学生书写错别字。
  总之,汉字字理知识在中学古诗文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多储备相应的字理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一定大有益处。
  
  覃冬生,教师,现居广西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