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破阵子》需把握的几个关键词语

作者:俞 婷




  《破阵子》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作品抒写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读之令人感慨。但由于时空的距离,古诗词与少年的隔膜,在教学中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把握住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教学,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词义,激起感情共鸣。
  关键词一:壮
  题目中出现的“壮”无疑是整首词的核心。“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课文注释中是这么解释的:壮词,雄壮的词。我以为,“壮”的含义是相当广的,还可理解为“壮阔”、“壮丽”、“壮志”、“悲壮”等。如“梦回吹角连营”写到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一个“连”字,诉诸视觉,让人仿佛看到昔日刘备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讨伐东吴,军营绵延七百余里的场景,实在壮阔。“沙场秋点兵”描写出征前将军点兵,试想,秋高气爽,点兵场上旌旗猎猎,呐喊声声,年青勇武的将军英姿勃发,该是多么壮丽的一幅图画。而结句“可怜白发生”,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变雄壮为悲壮,与前九句中的昂扬意气形成跌宕,震荡着读者的心。所以说,深入挖掘“壮”的含义,对全词的理解才能更全面。
  关键词二:醉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酒”中的感情也很复杂。就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诗句而言,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为开心酒。如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李清照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等。其二为送别酒。如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其三为豪情酒。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苏轼的“酒酣胸胆尚开张”。其四是消愁酒。如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是淡淡的哀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刘禹锡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其中的愁绪自然深得多了。那么辛弃疾的“醉”是属于哪种?他又因何而醉呢?学生联系全词稍作探究便不难发现,此中的“醉”实是借酒消愁。酒后醉里,满腹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头,难遣难消,唯有喝酒罢了。一个“醉”字,就让一位落魄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中抓住“醉”字,可以唤醒旧知,又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三:剑
  中国的剑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剑在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汉代以后,剑在战场上的地位下降,但人们对剑的感情仍很深厚。在人们心中,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李白曾写道“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王昌龄有吟“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文天祥说“铜雀春深,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剑是豪情、是雄心、是风骨。辛弃疾不仅是词人,更是爱国武将,此时被贬闲居,“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个中情感,在“看剑”这一细节中展露无遗。是追忆、是愤慨、是感伤、是失意,当然更应有不改的壮志,这才应是真英雄辛弃疾。
  关键词四:白发
  对“白发”这一意象的解读,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年纪大呗”。“白发”真的仅仅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年龄吗?非也。联系学生熟悉的诗句稍作点拨,便可将理解引向深入。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白发作如此夸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愁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的白发除告诉读者守卫边关年月之久,更多的恐怕是内心无法明说的对统治者的不满。那么,辛弃疾的“白发”因何而生?结合作者的身世,写作的背景,其中丰富的内涵想必就能探究出来了吧。
  
  俞婷,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