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解读《论语六则》

作者:蔺 利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六则》的首则: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乍看起来,明白如话,没什么深义,大致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但据史料及字义,细加揣摩,这三句话意思并不只是简单的“学习”、“交友”、“不发火”而已。
  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指“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自言“学”,司马迁谓之“修”。《说文》:“修,饰也。”即修饰,整理之义。《礼记·檀弓》注:“修,治也。”即研究(如今之谓“治学”)。故“学”可理解为“研究,整理”。习,此处不应一般地解作“温习,复习”。《说文》:“习,教飞也。”即鸟儿不断地练飞。这是“习”之本义,如《礼记·月令》:“鹰乃学习。”此处亦应按本义解,有“演练”之意。儒家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必须掌握的六种技能,这当然要学,但更强调的是操作、演练。故“学而时习之”是指孔子整理六经,制定礼乐。孔子之言“学而时习之”,一则自谦,二则是“述而不作”之意。这是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一生完成的一件大事,是对中华文化的不朽贡献。孔子是深刻理解自己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的,乐此不疲,故曰“不亦说乎”。
  次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弟子弥众,至远方,莫不受业焉”。这里关键是一个“朋”字,不少注者释为“朋友”,这是不正确的。上古朋与友有别。《易》疏:“同门曰朋。”《周礼·地官大司徒》注:“同师曰朋。”故朋的本义是学生、弟子。《说文解字》:“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友即友爱;朋友,志向相同的人。会意字,以二又表示是二手相合作之意,亦象示二人相交友。故释成“朋友”不正确,说成“同门师兄弟”不准确,应取其本意,“学生、弟子”。其句是“有学生、弟子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司马迁描绘了孔子办学的盛况,孔子则自言其欣悦心境。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开私人讲学之先河,通过其成功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丰富的系统的教育思想理论,这是他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完成的一件伟业。孔子说“不亦乐乎”,表现了这位无愧于“万世师表”称谓的大师崇高的敬业精神。
  末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孔子不仕”之事。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此前孔子从政已经遭受一次大挫折——齐景公欲用孔子而为晏婴所阻。这里关键是如何释“知”字。好多注释者把它解为“了解”,似乎不得要领,不合情理。实际上,“知”应为“荐举作官”。“知”还有“知遇、优遇”这一义项,与之相关,可以佐证。《论语》中“知”字多有此用法。如《卫灵公》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不能给他小事做,而应当委以大任。)《先进》篇记弟子侍坐孔子与之言:“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如哉?”(平时就说:“没有人举荐我们。”如果有人荐举你们出仕,你们将怎样做呢?)在这些地方,若把“知”释为“了解”,那是不通的。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也常有牢骚,这是孔子的真实处,亦即鲁迅先生说的孔子的“可爱”处。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现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也是其真实处、可爱处。弟子们认为老师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以可为百世师,为万世法,值得大书特书。
  总之,三句话,概括了孔子一生两大业绩,一种精神。修诗书礼乐、设学堂收生讲学、敬业精神。而语录体在这里已产生了美学效应。不由他人礼赞,而听“夫子自道”,使读者后学“想见其人”,三个“不亦……乎”的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使人如闻其声。短短三句话,创造了一种欣悦洒脱的氛围,为孔子的形象提供了背景,编纂《论语》的孔门后孙后学以此为先师作全景式的传神写照。
  
  蔺利,教师,现居贵州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