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三峡》的顺序与语言

作者:黄志娟




  一、引言
  
  在《三峡》教学过程中,笔者遇到一些问题:教师教学用书(简称教参)上说《三峡》根据四季景色不同进行描述,可为何不将春和冬分开写?为何不按春夏秋冬的次序?等等。实际教学中,教参上的观点缺乏说服力。本文将根据《三峡》所具有的地理性和文学价值二重特点,利用篇章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由于本文将用到篇章语言学中一些概念,故作简要介绍。
  什么是语篇?“一系列连续的话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就是语篇。”胡壮鳞认为,语篇包括“话语”和“篇章”,短到一个词,如火警时呼救“火!火!”是语篇,长到一个句子、一段话、一篇文章、一部小说,都是语篇。它有两大重要特征:语篇表层的显性衔接和在深层的隐性连贯。《三峡》的衔接和连贯性很强,是典型的语篇。
  主位和主题(又叫话题。为和语文教学中的“主题”区分,以下称话题。),是篇章语言学中重要概念。主位位于小句的句首,是说话人和作者谈论和写作的出发点,常常成为该句后面内容(述位)的叙述对象;主位一般针对小句而言,小句本身也可能是主位。话题是谈论的对象,一般处于谈论的出发点即主位位置,也可能处于述位,还可能是隐性的需要经过推理和思考才能明了;话题具有层级性,小句、句群、段落都可能有各自的话题。
  
  二、从话题发展看《三峡》的顺序
  
  一个语言单位(如字、句、句群等等)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而决定于其上层语言单位。《三峡》(从“自三峡七百里中”到“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江水》第三段的后部分,笔者摘录《江水》部分原文,将《三峡》放入更大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文脉的发展:
  《水经注·江水》(郦道元)
   江水又东,径成都县……
   江水又东,右径朐忍县古城南。……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巫山……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指巫山,笔者按。)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神孟涂……居山(指大巫山。笔者按。)上,在丹山西……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
  《水经注》是地理著作:描述清晰,富有条理。纵观上文,作者安排重复的话题的作为各个段落叙述的出发点:江水又东……江水又东……江水又东……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具体到每段,这个叙述的出发点“江水”又引出新的信息——具体描述的地点、江水在那里的情状以及当地的人文典故。地理介绍性的文章一般是按空间安排。笔者认为,《水经注·江水》的空间顺序就体现在这些重复或相似的主位上。这四段,若将每段后面的内容都视为述位,就是同一类型主位推进模式(多个主位的内容是相同或近似的)在描写性语篇段落层面上的运用。这些主位同时又是话题,突出了《水经注·江水》总话题就是“江水”。
  具体到第三段,其主要话题是“巫峡”。本段后半部分(课本《三峡》所选内容)出现次话题——三峡,对“三峡”进行阐述后,文章又回到该段的主话题——巫峡。将《三峡》的内容放在《水经注·江水》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峡》包括四个小话题:山、水、趣味、凄异。
  先看“山”这个话题的主题链:“巫山……此山(注意这句后面的述位又谈到“水”。话题时隐时现、层层包括。)……大巫山……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其间……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顺着这个主题链发展下来,才有了《三峡》的第一段。
  第一段:“自三峡七百里中……不见曦月。”不连接上文单看这一句,是有些突兀的。正因上文中有交代,才会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并用“重岩叠障”等对山进行描述。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透彻理解“山”发展的脉络。
  第二段:从“至于夏水”到“不以疾也”。本节主题是“水”。教参上说主要写水的流速快、水势的浩荡。但这里还写到“沿溯阻绝”、“千二百里”,笔者认为,作者还写了水路的长以及水的这些特点对交通的影响。
  第三段:从“春冬之时”到“良多趣味”。这节不但谈了水色,而且谈了山景,话题最终落脚点却是“趣味”。
  第四段:从“每至晴初霜旦(教参上说是秋季”到“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段:写山林寒,写水涧肃,写猿声哀转久绝,写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话题是“凄凉”。
  以上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常这样评说:同是三峡四季景色,各有特点。夏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水流速的快;春冬季,“回清倒影”的“素湍绿潭”,“飞潄其间”的“悬泉瀑布”,突出水的清澈、有情趣;秋季则通过猿鸣突出凄凉氛围。但这样的评述常会引发疑问:作者按四季顺序来写景,为什么不将春冬分开,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不明确说“秋季”,而要说“每至晴初霜旦”?(冬天晴朗的早晨也有霜。)
  从篇章语言学的话题发展观点看:作者的这些安排,不是为这些小话题的本身,而是为服务于这段主要话题——巫峡,进而服务于更高话题——江水。
  应该说这三段并没有严格按照四季顺序进行阐述。第二、三段涉及“水”和第四段谈“凄凉”也看似不统一。但将这几段组合到一起:“山”连绵不绝隐天蔽日、“水”影响交通、“趣味”良多、巫峡给旅人的感受,这些才是作者真正要谈的小话题,也是作者目的所在。而季节“夏”、“春冬”、“每至晴初霜旦”实际上只不过是其所在小句的主位,目的是引出这些小话题:山、水、趣味、凄异。换句话说:单独看“至于夏水襄陵”、“春冬之时”、“每至晴初霜旦”这三句,是各段的小话题,但将这三句置于段落语境中,它们不是各段的主要话题。
  对这几个小话题的理解,宜放入上层话题——巫峡中确定作者意图:在“巫峡”这段里谈“三峡”,是为了突出“巫峡”的特点;猿声激发人的感情可喜可悲,作者选择悲并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安排在结尾,这的确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整段话题发展由“巫峡”到“三峡”又回到“巫峡”。如果认为作者是按春夏秋冬安排,怎么会在结尾又写到凄异之感?
  另外《三峡》的内容分了段,而原文《水经注·江水》中是没有分段的。结合上文的分析,从话题发展来看,没有分段更符合逻辑,语篇更连贯。
  
  三、从词汇衔接链看《三峡》的语言
  
  《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但是,它又不单单是地理著作。其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对后来的山水散文也有一定的影响。“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散文,首先就萌发于地理著作。”
  前面说过,语言表层的显性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词汇衔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同现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词汇衔接链,可以有效地粘合整个语篇。从作者的选词中,可看出文章的风格和整体效果。就《三峡》而言,有如下几条词汇衔接链:
  两岸-山-岩-嶂
  水-湍-潭-清-影-巘-柏-泉-瀑布
  林-涧-猿-谷
   连-略无阙处-重-叠-隐-蔽-不见
   七百里-沿溯阻绝-发-到-二百里乘-御―疾-长
   素-绿-回-倒-绝-怪-悬-飞-清荣峻茂-趣味
   霜-寒-肃-高-长啸-属引凄异-空-传响-哀转久绝
  以上每条词汇衔接线,形成相对独立的语义场。这些词汇大都是冷色调,给人秀丽清亮之感,具有很深的文学意蕴。这些词汇在更大的语义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凉语境中,形成一个整体。读后让人齿间留香、回味无穷。
  就这些词汇而言,《三峡》已不仅是以介绍为目的的学术著作了。语言的简洁流畅、色彩浓厚、富有节奏等等,都显示其很强的文学性。
  四、结束语
  教参对郦道元《三峡》的解析虽然有可取之处,但还有不少问题无法解决。从本文可见,利用篇章语言学知识对《三峡》进行分析,可解决写景顺序问题;通过词汇衔接分析,也可看出其文学性。
  根据实际情况将篇章语言学知识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字词句的潜在含意,提高学生写作和欣赏文章的能力。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拓宽教学思路,教学中积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黄志娟,教师,现居安徽繁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