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师生互动

作者:袁 珊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获得劳动成果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多数教师都会通过互动这一环节来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同时学生也是通过课堂上的互动行为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从自身年龄对知识的看法及时的反映给老师,双方便在这一交流过程中获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并求得进步、发展、完善。而在中学这一成长阶段,师生间的互动最为主要的体现方式就是提问,现在我就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下这一互动行为。
  
  一、中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
  
  一种教育手段必然是为了达到某一教育目的而进行,为了能充分使这种手段得到发挥,提问就成了课堂教育当中最为普遍的手段。而这种手段运用的成功与否,我认为之前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很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我们发现中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如下:
  1、认识能力方面
  (1)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2)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
  2、情绪和情感方面
  (1)情感内容与日渐丰富,但较肤浅。
  (2)情绪表现较全面。
  3、意志行动方面
  (1)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2)动机的多变性?
  4、自我意识方面
  (1)成人感。
  (2)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
  根据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而进行的课堂提问方式需要讲究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需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把握提问的内容、方式等。
  
  二、课堂提问的心理学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课堂提问的意义在于创设情境、催化思考、调控进程。
  1、创设情境
  教学的情境其实就是教学的“心理场”,这种情境蕴涵着师生心理上的理解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正是因为中学生这时候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他们已经有能力去理解和接受甚至于主动地去参与这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大多针对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者理解不够充分的知识而进行的,这样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逐步地从不知到半知到完全吸收消化信息。
  2、催化思考
  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思维达到困惑的地步,则学习会更勤奋。而中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已经开始占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和诱发思考,提问就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对自身感到困惑的信息进行思考,以求得解惑。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质量,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尽量生动又不给出过多的答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信任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因为他认为每个有机体的内心深处都有想保存、提高和再造自己的倾向,它也希望摆脱外界控制而独立,成为自我支配,甚至超越自我的本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由于人所追求的自我完善和实际上的不完善之间有一种永久的紧张,这种紧张促使个体不断完善自我。
  3、调控进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元素构成的认知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与教师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教与授都有很大的变化性。而学生更是极有个体差异,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不同。从学生角度来讲,他们需要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管是后进生、中等生、还是尖子生他们都有一种强烈地表现欲望,都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视、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但不要忽略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因为他们都有同样的渴望表现和尊重的欲望。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陶行知曾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贵在善问。教师要不停地思考“怎么问”,“问什么”。心理学角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把握重点和次重点的结合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全盘考虑,把握所传授知识的重点和次要点,然后在这基础上进行一些前奏的设置。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重点。
  2.把握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结合
  孔子要求“温故而知新”,在进行一个新课程的教学时,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提问,不但有利于巩固之前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对新学知识有个过渡,在这个过渡期间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得到激发,有利于新知识的教学。顺序上层层推进,由彼及此,由已知到未知,逐渐引向疑惑之处,用点拨、诱导或必要的暗示,引起学生的回顾和联想,激起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
  3.把握难点和非难点的结合
  一个教学过程,必然有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处理这两点的关系,通过非难点激发学生的信心,并巩固学生解决难点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提问要恰到好处,太浅激不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太深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这些都不利于难点的解决。因此提问必须要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潜能,又能使他们有信心和兴趣去探讨知识。非难点是一个很好的准备条件,由易到难。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4.把握枯燥与生动的结合
  很多知识学起来枯燥乏味,比如代数和物理等学科,大多要求强记很多公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些时候善于发现其生动的地方并加以利用,使枯燥的课程也变得较为有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阶段中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心理特征,通过诱发和鼓励式的提问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向课外迁移、拓展。这样运用思维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智力的潜力,更能激发学生从学习过程中得到较大的满足,更能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总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把握中学生心理,设疑,巧问,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并且在提问的同时学生彼此间的信息也得到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这样必然使我们的中学教育迸发智慧的火花。
  
  袁珊,教师,现居湖北咸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