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不曾预约的精彩

作者:席秀红




  我正在上《最后的玉米》一课,讲得津津有味,看样子,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没有一个人搞小动作、开小差。我十分欣慰。正是春风得意时,“嗡——”窗外飞进一只小虫,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蜜蜂!”“不是蜜蜂,蜜蜂哪有这么大?”“是马蜂!”“马蜂会蛰人的。”“哇——”安静的教室变得乱哄哄……糟了,这个不速之客非把课堂搅成一锅粥不可。它一会儿飞上天花板,一会儿飞下来,一会儿飞到这同学头顶,一会儿飞到那个同学耳边,同学们有的抱着头,有的歪着身,有的站起来,有的蹲下去,“呀——”,“啊——”女同学尖叫着,“杀猪啊?”不知哪个男同学嚷道,全班哄堂大笑。
  我真正品尝到“热锅上的蚂蚁”的滋味了。我真想大吼一声,又想举起教鞭猛敲几下,但又觉得这样做未免失态,况且也决不会奏效。冷静了一下,我大声说:“同学们,假如邱少云在我们的课堂里,他会怎样做?”几个好学生忙抢着说:“邱少云一定坐得端端正正,不会理睬马峰的干扰。”“邱少云会为了遵守课堂纪律,不惜牺牲生命”……许多同学眼睛望着我,坐好了。但还有部分人无动于衷。我怀疑用这个例子教育是不是很恰当,于是问:“你们记得居里夫人小时候专心学习的故事吗?”
  “记得!她的表兄妹搞恶作剧,也不能妨碍她专心学习。”……
  “这只马峰是来考验谁最专心学习的,看看谁能接受考验。瞧,现在一组、三组最认真,没有人去理会马蜂。”我耐心地说。
  这一招还灵,局面基本安定下来。我暗自庆幸,继续讲课。
  可是,好景不长。马蜂不甘心退出这使它大出风头的舞台,更加放肆地窜来窜去。所有的人目光都紧紧跟着马蜂转来转去,刚刚平静的课堂又乱起来。启发式教育也不灵了,怎么办?为什么一只小小的马蜂比老师更有吸引力?我想起了儿童心理学: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进行教学。既然孩子们对这只马蜂情有独钟,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无意注意的优势呢?这么一想,心里不再急躁,也跟孩子们一块儿全神贯注地欣赏起这只马蜂来。
  马蜂得意到了极点,竟然不顾老师的尊严,绕着我飞来飞去。我只好左躲右闪,因为我尝过被马蜂蜇的滋味。学生们可兴奋了:“瞧,席老师也怕马蜂。”
  那个最捣蛋的黄通达,挥着扫把冲上来:“席老师,不要怕,我来保护你!”
  “黄通达,英雄救美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乱七八糟的喊叫声真叫人哭笑不得。
  “打死它,打死它!”“不能打,它的家族会来报仇的!”“把这该死的捣蛋鬼赶出去!”许多人嚷起来。
  “不要赶,这么精彩的表演,千载难逢,等它表演够了,自己会出去。”我却笑嘻嘻地说。大家惊疑地望着我。而马蜂愈发放肆,干脆停在一位女生的蝴蝶结上,吓得她紧闭双眼,缩着脖子。后排男生一挥本子,马蜂落下地来。大家正要欢呼,突然,“哎哟——”那男生捂着屁股大叫:“我的屁股!”他的同桌怒吼:“我来为你报仇!”他举起一本书向飞起来的马蜂拍去,马蜂仓皇出逃,飞向窗口,撞在玻璃上。这男生奋不顾身爬上窗户,“啪”的一声把马蜂拍死了。
  我惋惜地说:“好戏还没看够,就结束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接着我笑眯眯地说:“感谢马蜂精彩的表演,现在4人小组讨论,每一个人都绘声绘色描述一下你观察到的情景。”大家兴致勃勃地说起来。然后各小组代表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我宣布“快速作文开始!”,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每一个人都写得那么专注。这次作文出乎意外地写得好、写得快,完全没有过去那种“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的现象。我还理出几篇作文向杂志社投稿参赛,不久就有一篇获国家级作文奖:《课堂上的小精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语文课堂上,有些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在课前预设,但更多的、灵动的资源根本无法预测,所以在设计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要有充分估计,即便这样,更多的“窗外”信息,还是不能穷尽的。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课堂要根据生成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需要对教学作即兴的策划和调整,以利于更有趣味、更有成效地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设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情景,而且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历练的平台。课堂预设必不可少,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也可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席秀红,教师,现居江苏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