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激活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张克明




  新世纪需要新型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如何让学生张扬个性,提升智慧?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激活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为前提。课型创新也好,教法创新也好,教学手段创新也好,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须透彻地理解教学纲领性文件的精神,离开了指导,就带有盲人骑瞎马的意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带来了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同时带来了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理念的深刻变化。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不囿于前人、敢于怀疑前人、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敢于张扬个性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下面笔者来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在丰富的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的想象对于文学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人的创造力中最宝贵的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使生活变得美丽而多姿,想象使世界变得复杂而奇妙,是想象把五彩缤纷的生活凝聚成文字,并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同时又是想象给文字增添了活力,开阔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未经阅读之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可供思考的文本而已。经过阅读之后,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创造,再制作出与表象有异的全新的形象,从而激活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内容等进行永无止境的开放式的理解、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如《石壕吏》中写道:“老翁逾墙走”,可引导学生想象老翁是怎样逾墙走的,躲到何处了,做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回来的……,通过扩展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皇帝图漂亮图到什么程度;读到“来了两个骗子”,想象骗子会怎么行骗……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与精妙,比照自己想象水平的优与劣,想象力不仅能得到极大的锻炼,而且会引发创造性想象的火花。
  
  二.在不断的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强调了“疑”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提出疑难,巧设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可资学习模仿的范例,即创新思维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讲得非常透彻。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地、敏捷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和浓度进行思维,从而百花齐放地理解课文,给学生理解和鉴赏课文提供自由思考与创新的广阔天地,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的理智思维,提高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激活思维,开启培养创新能力的成功之门。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的主题是表现平民百姓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指挥若定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而对统治者鲁庄公是暗含讥讽的,处处以庄公的“鄙”来反衬曹刿的“远谋”。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鲁庄公作为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却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勇于出让指挥权,这才是战争取胜的真正原因。鲁庄公不愧是古代帝王中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这样的独到见解是笔者在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因势利导,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既提出自己的观点,又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这样既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篇文章,尤其是一些思想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引起质疑的内容也就较多,由于阅读个性和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差异,学生在质疑和讨论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问题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主要的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重点,适时适当地引导点拨,当然,教师的点拨不能太明显,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善于穿针引线,旁敲侧击,促使学生自悟,不能凭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主观地确定。
  
  三.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对当代生活作出应有的反应,总是拘泥于课堂,拘泥于教材,总是就阅读谈阅读,就作文写作文,失落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把语文的实用性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生活需要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所谓生活需要语文,就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和别人交流,获取信息,认识生活,思考人生都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学好语文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所谓语文离不开生活,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引进课堂中来。学生总与课本中的范文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应当仔细分析文章的时代意义,找出它们与学生生活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进课堂,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受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之前,为了达到家长、学生、老师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使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家长细读这篇课文,并写下真挚的见解或类似的感人的经历,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事实证明,这个环节非常成功,不仅激活了课堂,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和高潮,还使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将语文教育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天地,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加强课内外的沟通,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在内容上不断获得源头活水,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会得到激发。
  
  四.在主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聪明的,学生集体的智慧更是难以估量,当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上的创造主体时,常会有非凡的表现,课堂教学也将因此而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提供条件和机会,建立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活动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参与教学设计,二是参与教学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依据手中现成的材料设计教学,口径一致,内容相同,缺乏创新。事实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丰富多彩性就在于: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对其可以做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如果教师肯将学生纳入这个队伍,同样经历主动参与理解文本、设计教学的过程,其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教学内容,激活了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创新的训练,智慧之刃将被磨得更快。具体做法是:学习新课前,教师将理解、剖析、评价新课的任务交给学生,要求他们对课文从内容到形式独立地提出至少一条看法,并以文字形式交给教师。由于学生完全是以一种新鲜感接触课文,认识不受现成的结论和他人的影响,因此,提出的见解往往是十分独特和出人意料的。教师及时对这些看法加以挑选、梳理、归纳,并在课上当众宣布“产品”的创造者,将其中最具价值的观点组织进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堂上展开思维论战,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五.在丰富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借鉴了2006年四川资阳中考试卷一道试题提供的做法,在班级开展了一次“识英雄,学英雄,做英雄”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结合《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选择自己学习的对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表明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理由。有的选择诸葛亮,理由是诸葛亮有运筹帷幄的卓越的军事才能,还有对蜀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反对者则认为诸葛亮效忠于昏庸无能的刘禅,是愚忠,而且多次北伐,影响了百姓的安宁生活。有的选择宋江,有的选择鲁智深,还有的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辩论激烈,气氛活跃,异彩纷呈,使学生冲破了盲从书本的牢笼,具有了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充分发表见解的时间和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天地。
  
  张克明,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