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语文课外阅读模式探索

作者:毛 冰




  一
  
  课外阅读之必要,已是无需争论的问题。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老师,都会一致肯定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彼此的认识虚实有别,深浅不一。前者往往积极倡导热情鼓励;后者却常常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瞻前顾后,缩手缩脚。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应试教育继续一统天下,考试成绩在绩效评估中仍然举足轻重的今天,老师们顾虑重重实属无奈。所以,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难免口是心非,虚晃一枪了事。有的甚至仅止于望梅止渴,除了教课本,压根没有课外阅读一说。所以,课外阅读由“个别”到“普及”,由“点缀”到“常规”,再到“习惯”,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把语文成绩和课外阅读对立起来,认为抓课外阅读就会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这是一种基于陈旧教学观的认识。其误区有两点:首先是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培养方向认识模糊,有这种认识的老师还自觉不自觉地把传授课本知识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分析讲解几篇教材例文当成唯一的“正业”,忽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二,对考试尤其是高考试卷的考查功能把握不准。高考越来越偏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考查,偏重能力层级较高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从最简单的字词题目,到阅读写作这样的大题,都明显强化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力图将平时的语文教学导向“生活语文”的广阔领域。因此,传统型的围着教材打转的教学方式,要和这样体现“活”、“广”、“新”特点的考试接轨,显然力不从心。结论是:无论从长远的培养目标还是功利的考试成绩而言,抓课外阅读都是有益无害的,反之则两者俱损。
  另外,教材的局限,也是必须落实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理由。
  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对比中发现,只通过课本来教语文,道路不够宽,舞台不够大,师生的教与学都感到有些局促。如果把教材比喻成剧本的话,按照这个剧本进行的演出,风格也偏于板正而不够生动活泼。这些都是教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实施新课改后,基础教育阶段已出现“一纲多本”的可喜局面,但无论是按照哪种体例编写的语文教材,都要遵循作为教材应有的几点共性。单就选文来看,考虑到要有利于教师授课,有利于教学辅助资料的积累储备,所以篇目要稳定,不宜年年更换;同时,考虑教材在教学中的示范效果,选文要够经典,才能起到例子的作用,而经典作品是要经过时间淘洗和验证才能确定的,所以经典作品的时效性和时代感普遍偏低;另外,考虑到教材要承担能体现主流意识的思想教育功能,要通过文章影响和塑造一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对选文内容要有一定的限制和过滤,以致某些篇目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能兼顾,说教味过浓,感染力不够。所以,稳定、经典、思想教育这几条,是所有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共有的特点,或者可以说,是课本就应该有这些特点;没有这些特点,就不能作为课本使用。几乎所有国家作为母语教育的课本,也大致都是这样的,这是教育大方向所决定的,无可置疑,不可动摇。那么,相对而言,教材在时效性、鲜活性、广泛性和个性方面就难以兼顾,而这些特性又是促使语文学习生机盎然的必要因素。从哪里去弥补呢?只能从课本以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去大浪淘沙。
  还有,如果我们公认教材文本只是个“例子”,只能起到示范作用,那么光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来学习例子,而忽视向课外做举一反三地延展扩容,想要实际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首先在“量变”上显得不够充分,要发生“质变”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所以,语文学习向课外开疆扩土,到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就成为必须做的一件事情。
  观念往往是做一件事情最难以突破的障碍,如果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就课外阅读形成了共识,解决了要不要做的问题,该怎么做就相对好解决了。所谓态度关乎成败是有道理的。
  二
  课外阅读的现实操作问题,同样存在于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个层面。其中,教师是主导,学校是关键。学生喜不喜欢读书,会不会读书,最终能不能养成读书的习惯,都和老师的思想教育、方法指导和日常督促有关。学校重视与否,则直接关系到课外阅读能否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整体优势,并荟集师生的集体智慧,优化方式方法,使其向广度深度发展。同时,家长的态度不可忽视,因为课外阅读时间上主要在课余进行,空间上又主要在家里,家长如果反对孩子读课外书,学生想要持久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也很困难。而家长对课外阅读有没有正确认识,也多半是由老师的开导决定的。为什么不提课外阅读的执行者学生的作用呢?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是针对课堂教学和教材(包括选修教材)教学而言的。而课外阅读如果照搬“主体地位”这一理念,学生将首先遭遇课外阅读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选择性问题,面对广无边界难测深浅五花八门的阅读对象,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鉴别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难度很大。选择失当,选择错误,课外阅读将无助于语文教学,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读什么”比“怎么读”重要。“读什么”由老师引导把关;“怎么读”可以更多地遵循学生实际,更灵活、更个性化些。另外,就算学生喜欢阅读,如果学校、老师和家长没有营造宽松的读书环境,一味加重课业负担,学生也只能望书兴叹。所以就课外阅读而言,尤其是在培养读书习惯的初期阶段,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力来说,学生都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
  因而,从操作层面上讲,上述四者应该做到:
  学校。旗帜鲜明地鼓励教师进行课外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搭建有利于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现实平台,督促教师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将其纳入正式教学行为的考查系列,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读书氛围。
  教师。要把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当成正式的教学内容,占用部分第一课堂的时间来组织实施,学生才会真正重视起来。而且要专门为课外阅读设计常规作业,在起始阶段给学生一些外力推动,使其逐渐养成习惯。这里有个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在课外阅读的指导占用了一定课堂时间后,如何完成大纲规定的教材授课任务。各学科课时的设置是和课本的容量相匹配的,换言之,按常规教法,现有的课时只够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因此,只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才有可能挤出时间堂堂正正卓有成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限于篇幅,有关教材的处理另文论述。
  家长。学生听老师的,大多数家长对老师的话也是比较信服的。所以,家长要提高对孩子课外阅读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老师说服、引导。主要解决两个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一是课外阅读和考试成绩的提高并不对立;二是读书一旦成为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内在品质的全面提升,将使他终身受益。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给予经济上的大力支持通常不在话下,但要引导孩子迅速养成积极健康阳光的读书习惯,最好能和孩子一同阅读,交流读书心得,这对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学生。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是喜欢看课外书的,这是和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天性分不开的。只是因为教育者的观念太过功利狭隘,才使得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只要减负、开禁、指路,学生由课本语文走向生活语文是水到渠成的事。在入门阶段,除了划几条阅读底线外,大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等尝到读书的乐趣后,再逐步引导阅读方向,提高阅读品味。那种不顾学生实际,把课外阅读等同于只准读名著的做法,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的。围追堵截之下,学生非但没走近名著,连读书的兴趣也没了。“要我读”和“我要读”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