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作文教学须紧抓一个细字

作者:冯婷婷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最直接关涉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开发,做得不好,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没兴趣,一写作文就为难,读着别人的文章难以触动心灵,置身生活却麻木不仁。那么怎样栽培作文之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权且用一个“细”字概括,愿诚恳就正于各位同仁。
  
  一、仔细观察生活,让作文成为学生语言的“百草园”。
  
  1.仔细观察可以使文字生动飞扬起来。经验证实,没有老师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察,很多学生的观察都是不深入、不细致的。一位学生,自己随意观察之后写秋天的叶子,只有一句话:“叶子从树上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像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但经过老师组织,细致观察之后写成了这样的片段:“我(指一片小红叶)是多么依恋这棵大树啊,借着风姐姐的帮忙,我不时地在枝头舞弄腰肢,低吟浅唱,只是想跟他靠得更近一些,可是,大树他啊,总是和我若即若离。哎,有谁能明白我貌似快乐其实患得患失的真心呢?看来,那厚实的黑土地才是我真正的依靠啊。那天,一个秋日的黄昏,我终于下定了决心,纵身一跃,义无返顾地投向了大地。”可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能让学生捕捉到观察对象瞬间发生的细节,而且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情感投诸观察的对象上,令文章生动飞扬起来。
  2.仔细观察可以客观深入地反映现实。因为观察的对象一定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学生生成的文章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客观现实,而且会有一定的甚至是相当的深刻程度。一次,我让学生观察课间十分钟,然后自取材料成文,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漫长的45分钟总算熬过去了,害羞的下课铃声总算“千呼万唤始出来”。在老师跨出门外的一瞬间,我像重回大海的鱼儿——自由了。首先,如雷·尤里般猛然跳起;接着,以刘翔的速度奔上讲台;然后,扯开五百分贝的嗓子,释放六百万焦耳的热能,来个声嘶力竭的呼唤——可是座上的同学仍旧自顾自干他们的事业。我不敢再“鹤”立鸡群,不想做“特殊人种”了。“收敛点儿吧!”心叹息地说,人灰溜溜撤离讲台,“打道回府”去喽。那聊聊天总可以吧!伸手一拍“恒山”背,“不好意思。”送我一张火烧脸;笑脸迎上“华山”问,“别烦!”狮子吼功把我轰;伸手拍拍“衡山”肩,“来不及了……”哭诉连连讨人嫌;转头窃看“泰山”面,“没空!”横眉冷对心发寒。唉,我也就称了你们的心,奋笔疾书得了吧……文章虽然写得俏皮风趣,可是读了之后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真正减负了吗?我们的学生都变成什么了?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今教育之一斑。
  
  二、感悟细微人事,让作文成为学生思想的“跑马场”。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怎样才能感情真挚?关键要引导学生用细腻的感情去感悟平凡生活中细微的人、事、景。因为我们接触的大多是平凡卑微的人,经历的大多是琐碎细小的事。为什么大文豪鲁迅给我们留下的,恰恰是他少年平凡单调生活写照的充满童年情趣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他有一颗细腻感悟生活的心灵,他有关注细微琐碎人事的意识!既然平凡普通甚至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是生活,也是写作的源泉,那么用细腻的感情去感悟细微琐碎的人事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去做了,学生才能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真正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班里有一位男生,先天有病,总是间歇发作。当他发病时,老师、同学就忙碌着、担心着,围着他团团转。有位学生以此为素材,写作成文,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必为自己的不幸悲哀,不必为自己的不幸遗憾,在你有所失去的同时,上帝却馈赠你另外一种幸福。”这些绵长的情思哪里来?深刻的思想哪里来?就是从细微琐碎的人和事当中用细腻的心灵感悟而来。
  
  三、抓住“细枝末节”,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狂欢节”。
  
  1、舍大取小。
  在学生作文里经常可以读到“妈妈高兴地笑了”“我太累了”“夜很静”等等不够具体的文字。跟学生说文章要具体地写是不管用的,倒不如教学生“舍大取小”的方法,比如写“笑”,不要出现“笑”这个词,这就叫“舍大”,只把有关“笑”的神情动作的动态变化过程写下来,这就叫“取小”。有位同学这样写《她笑了》:“扑哧”一声,她的嘴咧成了一弯月亮,还露出几粒小珍珠来。随后,她举起了右手,用食指的第二个指关节轻轻抵住鼻子,却遮不住脸颊边的盈盈小酒涡。可能觉得自己太失态了吧,她突然拿起一本书,挡住了自己那张绯红的脸,随后索性把头埋进臂弯,那臂弯啊,正抖得厉害呢!
  2、舍近求远。
  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是因为平白干瘪缺少诗味而难以卒读。比如写铃声,学生不是写“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就是“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千篇一律,遗失了作文的诗味。倒不如教学生“舍近求远”的方法:不直接写铃声,这叫“舍近”,只写一些由铃声联想到的别的事物,这叫“求远”。点拨之后,学生写铃声就各具特色了,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如一串童年时玩过的风铃在成年硬朗的耳廓响起的甜美的叮当声响彻于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如一整瓶刚刚开启香味才钻入鼻腔的护肤霜涂抹在我们被北风日益吹皱干涸的心田上;如俞伯牙在高山上为以故知音钟子期弹奏高昂凄凉的高山流水回响在峭壁之间;如第一缕春日暖洋洋的明媚的阳光唤醒了冬眠中的棕熊。同学们齐刷刷抬起头来——放学了!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中紧抓一个“细”字,细心浇灌,定会植起一棵棵智慧之树,开满朵朵鲜艳之花,结满累累芳香的果实。
  
  冯婷婷,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