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三步曲”式作文专题教学描述

作者:周 玲




  新课程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但是由于缺乏科学、自成体系的作文教材等原因,作文教学仍然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软肋,作文教学中的盲目、随意等弊病仍大量存在。如,命题随心所欲——结果便是学生应付式的无病呻吟;例文选择与使用上的陈旧、机械、填鸭式——只注重对“例文”成品的解剖与分析,而不注重对其初始状态的反推与透析(即只看到例文作者思维的结果,而不引导学生通过对例文的反推分析,以体验作者当初提炼、加工的思维过程,以帮助学生懂得作文的真谛);作文理论指导上的呆板、空洞,缺乏操作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严重脱节,远离学生生活,使学生的写作变得应景、盲目。凡此种种,都严重制约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在多年潜心钻研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基础上,我结合新课标对中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遵循中学生作文的独特规律,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学生作文实际,开设作文专题。经过长期努力,我逐渐摸索出一条操作性较强、效果比较明显的专题系列训练路子。我简称其为“三步曲”式作文专题教学:例文“还原”——理论提升——周记练笔与教师点评。这三步既自成体系,又形成能力层级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作文训练系统。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大家简要分享“三步曲”式作文专题教学系统的操作流程。
  第一步:例文“还原”
  所谓例文“还原”,就是老师把根据专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选取的典范例文进行“还原”、“透视”,以例文作者思维的结果为起点,逆向推测例文的初始状态,包括写作动机、素材的可能面貌等,以此来展示作者分析、比较、取舍、提炼加工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学习、借鉴对素材加工的方法,领悟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的差距,明白作文的真谛。
  例如:作文专题(一)——做生活的有心人。选取例文时,紧紧围绕“生活”这个主题,选取了反映日常生活中极平凡细微的、发生在身边又易被学生忽略的小事的文章。如《打水》、《偶见》、《唉,大人哪》、《乘车也有怡然时》等。学生读了这些文章后,发觉自己也遇到过这些事,可惜从未留意,更谈不上写成文章。其中一篇例文《唉,大人哪》,作者讽刺了大人们的狐疑心态:公共汽车上有一个空位,“我”和一位老人因互相谦让一时都没有坐,不想后来的乘客一个个都猜疑座位有“鬼”,不愿落座。“我”“无奈”坐下,到站下车时刚起身,其中一位乘客如梦初醒,边坐下边嘀咕着上当。小作者以动作表情刻画了大人们的狐疑之心,言简意深。在与学生“还原”分析此文时,启发学生:“作者是不是在同一趟车上看到了妇女、中年人、姑娘都不敢坐这个空位呢?”“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是不是这样就不真实呢?”“只写其中的一个场面,能不能反映主题?”等。经过深思讨论后,学生明白了日常小事也可以写出深刻意义来,不同时间、场合发生的事,只要性质(本质)相同就可以糅合到同一篇文中,这样更能集中表现主题;懂得了生活素材如何艺术加工,如何才能很好地反映主题。
  “文无定法”,学生作文就像初学书法者必先临摹名家“字帖”一样,也是在模仿和参照中逐步走向创新的。“还原”分析例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机械地重复、“克隆”,而在于对范文的玩味、揣摩,以利于创新。
  第二步:理论提升
  理论提升的必要性,在于学生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写作理论严重欠缺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在布局谋篇中高屋建瓴、宏观把握,还容易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无序,甚至阻滞、迷茫。教师在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与“还原”系列例文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一下归纳法,进一步加强理论提炼,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这合乎学生的思维逻辑。学生在理论指引和实例揣摩的双重作用下,更容易较好地明白写作的真谛。
  还是以具体例子来分析吧。仍以作文专题(一)——“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例。学生读完例文后,顺势引导,“这些文章的材料是从哪里来的?”“作者是从什么途径获得的?”从理论上使学生明晰:普通的熟悉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平时要观察、感受生活,用各种感官去体察生活。学生明白了生活是写作之源,在以后的写作中他们不再无病呻吟。在欣赏揣摩例文《唉,大人哪》的基础上,我从理论上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作文不是生活实录,而是生活的浓缩,对素材要比较、分析、加工、提炼,作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指导学生如何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这样的理论指导课,学生不再是对一篇篇具体文章写法的记忆、模仿,而是对写什么,如何去提炼有了理性高度的思索。有了理论为先导,自然积累了生活中的点滴,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第三步:周记练笔与教师点评
  任何作文教学,只有通过学生实践操作才能产生实效。我选取周记(一周两记)这种训练形式,一则因为其选材自由,时间上有充分的弹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知识背景中的优势;一则可让其自由命题,自由练笔,学生写的是他们想写的文章,因而兴趣浓厚。我对学生的周记只是宽泛地提出专题训练的基本要求和训练重点,不规定具体题目,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自从“三步曲”式专题作文教学展开一年以来,学生的周记本中正越来越多地出现血肉丰满的文章,如《由“超女”说开去》、《怪哉,不怪》、《有了环境,没了环境》、《我也看教育改革》、《我班兴起“好”字热》、《打开另一扇窗》、《球的“打击”》……这些文章当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单就是标题所透露的扑面而来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就让人振奋。学生不再无话可写,他们写作触角伸到了生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不仅敏感于自我和身边琐事,而且还在大胆地写时代热点。平时,有意识地观察留意生活,写作时不仅考虑写什么,而且有意识地根据老师的理论指导去写,也逐渐学会了创新。
  如果说“还原”例文是通过对他人文章的透析来让学生认识相关理论的话,那么周记点评则是通过对学生自己的文章的透析,来检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学生写好专题训练周记后,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评改形式,根据专题训练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步曲”式作文专题教学实施以来,学生们通过对一个个作文专题的咀嚼、领悟和大胆尝试,逐渐体味到写作的愉悦,感受到成功的欣喜,写作行为也由被动逐步转为主动,由无话可写到不吐不快。经过三年有计划的、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能上一个大台阶。
  
  周玲,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