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农村初级中学的作文教学

作者:黄华斌




  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面临着基础薄弱、积累不足、资源匮乏等诸多不利因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序、冷落、疲于应付的状态。笔者在前几年组织实施“创新作文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活动的基础上,以“写作的序列化”和“作文课堂教学的细节化”为核心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构建作文训练的层级系列
  
  1.读写同步,建立内容与层级体系。写作的内容与层级序列的设计与安排,坚持三个重要依据。一是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目标与要求,特别是语文与生活、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二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的编排体系,阅读与写作兼顾;三是学生阅读与认知生活事物的发展水平,切合实际,标高适度。围绕这三个方面的依据,借助校本写作教材《课堂作文同步读写》,我对三年初中作文教学与训练作统一安排,以学期为单元将写作训练统一细化,安排到周。如教学“春天之美”主题作文时,第一周,教学“描写,生动形象”,写作“春天,在这里”,训练学生从多种角度与动用多种手法写景;第二周,教学“联想,内容丰富”,写作“迟到的春天”,训练学生紧密联系2007年岁末的雪灾;第三周,教学“思考,意蕴深刻”,写作“春天在前面等我”或“写在春天的扉页上”,训练学生赋予春天以新的内涵。如教学“母爱真美”主题作文,第四周,教学“母爱的故事”,第五周,教学“母爱的细节”,第六周,教学“母爱的升华”。这样主题统领,重点细化,读写同步,逐步提高。
  2.课时保障,形成课堂指导的基本模式。每周的10节语文课(含早晚自习),尽量保证2—3课时的读写时间。在作文的课堂教学组织上,形成二种课型模式。一是阅读赏析课。二是交流评讲课。二种课型环环相扣,形成阅读积累、写作指导的训练链。
  
  二、夯实作文指导的关键细节
  
  1.开启思想之门。作文教学,首先体现在如何开启学生写作的“思想之门”。给学生可说可写的作文话题;鼓励引导他们将刚刚诵读的美文巧妙地运用到文章中去;认真地从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中找到妙语佳句,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一个方面、一处细节、一个亮点;耐心地面对面告诉他们“文章还可以这样写”;选好时机让他们走上展示习作的讲台,接受老师的点评。当学生觉得,作文也可以是一件轻松的事,作文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把脉作文标准。为写作训练的标准把脉,常常被教师忽视。作文的要求和评改,不同的学生,我实施不同的评价与要求标准。“三篇作文看高低”,学期开学,我从三个方面命题写作,鼓励学生交出最好的一份“师生见面礼”。意在明确学生作文的基础水平。一看积累,二看沉稳,三看创意。然后,同一训练,分层要求,分层评改,分层达标。“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我应该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在我的学生眼中有着不尽相同的标准目标。当一个学生的心中有了期待的时候,他的作文一定是“竭力”之作。
  3.突破写作瓶颈。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写作中总有几个问题难于解决,一是叙事不充分,二是描写不丰富,三是思路不清晰,四是文意不深厚。七八年级着重解决学生前面两个问题,九年级尽力突破后面两个问题。八年级的“叙事”教学,我安排四周时间三步训练:写一篇自身经历的“流水帐”,选题作文“日子”或“成长”,训练学生叙事的基本层级,将事件写完整。写一篇记忆犹新的“故事会”,半命题作文“最……的事”,训练学生叙事的第二层级,将事件写丰富,有变化。写一篇经过沉淀思考的“生活随笔”,命题作文“平淡生活中的感动”,训练学生叙事的目标层级——从容叙事,淡而有味。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训练指导,最后综合强化。用足一个月的时间解决学生不能很好地“叙事”的问题。
  4.落实基本技能。教学中,我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定点训练,各个击破”为指导思想,尝试“名篇佳作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从课文名篇中提炼写作借鉴点,组织学生点对点训练与模仿。这样的技法训练,针对性强,学生能够感觉到作文的“实惠”,便愈加投入。
  
  三、打造作文实践的开放平台
  
  1.主题读写。每周的作文教学,在经历主题阅读、细节指导、写作实践,交流评讲四个环节之余,我将每周作文中的美文佳作或典型范例精选编辑成《主题阅读》。每期小报,收录学生作品6—8篇,对亮点与失误一一解读,隔周一期,每学期编辑10期。印发给全班同学,现在,发行范围扩大到全年级,每期印数都在500份以上。学生目睹自己的文章上小报,入校刊,见省报,这是一种亲历成长、感受变化、收获快乐的美好经历。
  2.网络读写。三年前开始,我为学校南河文学社建起了校园文学网站。定期将我阅读整理的美文佳作,技法指导文章上传到网站上,特别是及时捕捉社会、教育、文学及作文的“流行色”,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三年经营,网站越来越丰富,并形成特色。美文佳作资源300多篇,更重要的是,文学社团网站成为学生写作实践的重要平台,发布学生作品300多篇。网站点击率达5万次。令人欣喜的是,很多语文报刊通过网络认识我们的文学社团和学生作品,转载发表大量学生习作。
  3.师生互动。我的体会是,教师常常“下水”,文章虽不比名家美文亮眼,但于学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示范,教师“下水”的魅力非名家名篇能及。同题同堂写作是一种很好的平台,将“下水”之作交给学生品评挑刺更是一种勇气,也是真正的互动。当我将一本下发传阅的《我的博文日志》回收的时候,上面布满了学生的阅读痕迹。而他们,则在老师的示范下开始按照要求慢慢地、谨慎地记录成长的履痕,写作“万字散文集”——《成长的路上,这些人那些事》。
  一句话,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学生发展,教师快乐。
  
  黄华斌,教师,现居湖北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