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教育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作者:王海芳




  回顾中国语文教育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育没有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原因是语文教育被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扭曲了,语文教育一直强调德育,这固然不错,但德育的不断被强化造成了语文教育完全随纷至沓来的政治运动忽起忽落,丧失了其自身的特性与魅力。于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在阅读中往往把充满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的生动活泼的课文放在现成的公式模式中,用现成的标签给复杂多变的人物分类,在作文教学中,从命题到立意,政治化倾向严重,造成不敢抒真情、不会写实感的可悲结果,致使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缺乏朝气。这样,语文失去了它内在的天然的魅力,本来是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的一项枯燥乏味的劳动,他们习惯于用简单生硬的方式看待文学甚至周围的世界,这一切既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阻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语文教育为什么要求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对身心培养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精华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而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学习礼乐诗书、经史典籍等“语文教材”,既使学生有一定的应对、诵诗、作文的能力,又使学生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代的语文教育不光要求对儿童的德育教育,更要求符合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增加现代作家作品,以让学生达到适合社会的意图。
  2.语文身心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现代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也注意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忽略儿童身心发展,转向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发展学生健康人格。
  3.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语文教学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培养人,必须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性质所决定的。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语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唯有人类才有语言,才懂语言,语言构成人的最直接的象征,它直接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因而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和人性特点的,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教育的价值。
  
  二、语文教育培养人的身心发展的途径
  
  1.语文教育基点是人的心理全面健康发展
  语文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教师,通过语文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宽容、科学的学习氛围,积极组织交流活动,拓宽学生心理空间,时刻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教学内容与特点,普及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学会情绪调适与心理保健,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以便能承受各种心理挫折的刺激,自我化解消极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优化个性品质。
  2.运用弹性灵活的教学机制
  在语文课堂上,要有有差异的教学模式,否则不能培养出有个性差异的人。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点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选择教学模式——是老师串讲,还是学生探究合作;是自主答疑,还是集体探讨;是师生讨论,还是学生竞赛、辩论。我的学生有作业选择权,数量也可以选择,比如好词、好句、好段的积累数量就没有硬性规定;不一定天天抄,但月底时必须按摘抄内容进行一定量的仿写,并进行评比。又如钢笔字,也没有量的规定,练好了就可以不再练,当然第二天我们都会进行比赛来检测练字效果。总之,这些过程是一个灵活的过程,不要让学生死板的学习,否则必将压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运用符合学生人格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发现,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方说,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学会了哪些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如:判别事物性说明文方法,1、可从文章的标题入手。2、看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该说明对象的性质、功用、构造、作用等,并做相关练习,让学生当堂演练,使其通过实践、理解,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创造符合师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
  这个问题涉及到语文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教的对象,是客体;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学习的对象,是客体。而且师生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教师的主体作用逐渐减少,逐渐隐蔽;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逐渐加大。放大一点看,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教师的主体角色由保姆式的到师傅式的,进而到导师式的;学生由依赖老师到依靠老师,进而到独立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顺应这一变化,而不是超越这一变化,是渐进,而非跳跃。应该创造相应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跟上这一变化,按部就班,健康成长。
  
  王海芳,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