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2008浙江高考语言知识和运用题评析

作者:周 刚




  2008年是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实施前的最后一年,高考语文试卷既体现出了四年来浙江省卷的相同一面,保持了一脉相承的沿袭性,又具有今年的创新亮点。语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试题的知识覆盖面与前四年基本近似,但试卷结构与07年相比略有微调,命制方面,坚持注重基础、能力为先的原则,延续了浙江卷自主命题的风格。
  第一大题和第六大题属语言知识和语言综合运用的范畴,共设置了9题30分,前面的6个纯客观题体现了基础性特点。
  语音字形题突破浙江卷传统的命题方式,将字形字音综合题分拆为两题,有回归04年的命题趋势,这既有利于降低首题的难度,公平地兼顾考点,又有利于调节学生的考试心态,是人性化的体现。关于字音字形的考查,考纲中删掉了“常见”和“常见字”的限制条件,在考题中有明显体现。例如字音题中的“飙升”“噱头”等就属于此类。同时,语言基础知识题的选材,比较贴近生活,内容涉及工薪阶层居室装修、居民物价指数上涨、高等教育大众化跨越、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NBA篮球赛防守、俄罗斯政坛变动、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等热门话题。虽然篇幅短小,但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正确使用成语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变,暗含易混近义成语的辨析之意。第三题选用了一个较常见的“弹冠相庆”这一含有贬义色彩的熟语放在褒义的语境中,容易辨识感情色彩不谐;另外两个使用错误的成语“鱼龙混杂”,“金科玉律”,均错在与语境矛盾,与陈述的对象不符。这些语句多贴进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时事热点,如:高等教育大众化跨越、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NBA篮球赛防守等,富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
  辨析病句题,均来源于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极具人文色彩,基本上是学生平时了解的,如:俄罗斯政坛变动、环保袋的客观需求、奥运圣火等顶珠峰,其考点包括:语序问题(“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的”应为“这种经过工艺处理后的无纺布环保袋”),成分多余(“无不”与“毫不例外”重复),还有从词语残缺、搭配不当方面设置干扰项。
  正确使用名言名句,是浙江卷首次用在纯粹客观题的创新型题,让考生觉得亲切、典雅,较有诗意,也很具有“语文味”,有利于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古诗词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生活中的学以致用。这体现了浙江高考卷向新课改过渡的趋势,内容虽回归到语文教材上,但难度也明显提高了。
  识记文学常识,由07年的文字表述题改错,回归为浙江卷传统的纯客观题,难度明显降低。涉及的内容虽回归到语文教材上,但考查方式有所创新,将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进行比较鉴赏,不失为一种尝试,体现回归教材和人文素养两个精神在文学常识的识记中得到了强化。
  识记名句名篇题,降低了难度,由07年的纯客观题的题型,回归为浙江卷传统的补写题,形式为五选四,并增加了分值1分,有利于强化学生古诗文背诵默写的能力。
  今年考查的五个名句,4/5出自04年人教版教科书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中的读背篇章,如:李白《蜀道难》、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陆游《书愤》、杜牧《阿房宫赋》,而苏轼《定风波》属于课外篇章,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很适合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具体实际,回归到过去填空题中一课外二课内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回归课本,避免死记硬背和题海训练,透露出了高考风向标向新课程新课标过渡的倾向!
  语言运用题共设置3小题,考查形式更加开放,旗帜鲜明地展现了贴近生活,返朴归真的特点。22题语句排序题,紧扣时代的脉搏,关注08年北京奥运会,阐述希腊奥林匹亚废墟的美学含义;23题补写对话,只提供语境,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概括补充;24题选择四川大地震中乐刘会获救的一则新闻材料,要求概括语段,提炼观点,归纳论据,以此来表达对抗震救灾中那些可歌可泣事迹的关注,突出考查了语文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也体现了今年考纲增加的“准确、鲜明、生动”要求。这些考题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构成了整份试卷的一个亮点。
  
  周刚,教师,现居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