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从一节课谈教师的课堂评价行为

作者:高修军




  近日听到了一节《剪枝的学问》(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公开课,这篇科普性的文章在教师别具心裁的解读下,教学充满了张力,语言与情感相辅相成,韵味与哲理和谐共生,教学流程中绽放出一处又一处的精彩,听课教师无不击节叫好。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几个评价行为却引起了我的质疑和思考。
  片段一:
  师:王大伯关于剪枝的一段话,令“我”将信将疑,他信什么,又疑什么呢?
  生1:他疑的是这么粗壮的枝条被剪去了,它还能结桃子吗?
  生2:剪不是对桃树的一种伤害吗?
  生3:他信的是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剪枝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精彩了。王大伯是这儿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啊!为你的回答鼓掌。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片段二:
  教师再次投影王大伯的那段话。
  师:经过了三进桃园,满园的硕果说明了一切,现在你又如何理解王大伯曾说的这段话?
  生1:王大伯太有种桃的经验了。
  生2:王大伯,把……把……把……(学生结结巴巴起来,脸涨得通红,周围的学生禁不住笑起来)
  师:(扬了扬手)你还没有考虑好,坐下再好好想想。
  学生坐下了,其他的学生继续交流了起来。
  片段三:
  师:“我”的眼睛证实了王大伯的话是多么正确。请大家想一想,怎么读好”……还真有道理哩”这句话。
  生:……还……真有道理哩。(声音很小,且断断续续)
  师:我没有听出有道理。谁再来读?
  ……
  这三个片段皆反映出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行为问题,我以为这些评价行为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是在对学生进行着无意的伤害。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行为更多的是即时评价,即对学生的朗读、答问、讨论、书写等各种学习活动所作出的随机点评。随机性使得评价行为具备了很强的挑战性、丰富性和生成性。在一些名师的课堂上,一些精彩的点评常常成了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南通的王爱华老师在陕西咸阳教《难忘的一课》时,请一位小男孩朗读课文,小男孩带着浓重的陕北口音的朗读引来了数百人的哄堂大笑,这令小男孩十分尴尬。王老师听出了小男孩朗读时的认真和努力,真诚地微笑着对小男孩说道:“虽然你的普通话不准,但你说得很认真,很有感情!”顿时,现场爆发出一阵强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小男孩的,也是送给王老师的。因为王老师的这句话照应到课文中老师和船员的对话:“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是刚学的。”“你讲得很有感情,学生学得很认真。”王老师对小男孩的评价既为小男孩解了围,又将现场的情境与课文的情感融合了,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摘自杨九俊《教学细节的特征与应用》《小学语文研究》2008年1-2期)
  用王老师的评价案例来观照片段二和片段三的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学生回答得结结巴巴、读书的声音小,分明在透露一个信息——他们胆怯、不自信,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教师的鼓励和等待,他只要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就会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可我们教师冷冰冰的“坐下”“我没有听出有道理”无疑于给学生好不容易点燃的自信泼上了一盆冷水。如果,我们再给他们一分钟的时间,甚至可以帮他们说一遍、读一遍,有足够的耐心让他们经历忐忑地站起来,但激动、满足地坐下去这一过程,那是多么有价值啊!而这,我们完全可以做得到,只要我们懂得尊重。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表现的时候一定要慎用是非判断,而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接纳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始终充满期待,使得评价为学生的成长导航。
  评价不仅要为学生的心理成长保驾护航,还应该引领学生积极走进文本,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评价要通过关注学习来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关注。片段一中,学生的回答的确很好,因为他能够联系到上文的内容来理解,做到了知识的整合,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老师的评价却显得简单而盲目了,学生鼓掌又有何意义可言?他们根本就没有从老师的评价行为当中获得什么引导和启发。如果教师这样说:“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课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所以你的回答很有道理、很有说服性,也肯定会给同学们带来有益的启示。”这样一来,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成就感就不言而喻了,而其他学生也会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往往比老师的告诉和强化训练更为有效,何乐而不为呢?故而,教师的评价一定要评之有物,切忌空洞,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为学生与文本、教师深层次对话的展开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教师课堂上的评价行为一定要有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当然评价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多实践、善思考、勤总结,真正使评价成为推动教学扬帆的东风。
  
  高修军,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