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周而不比》批注式研读

作者:郑玉琼




  教学《论语·周而不比》的目标是:理解孔子的交友观,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明确自己应如何交友。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选择《论语·周而不比》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赠给朋友或自勉,但要说明选择这句话的理由。请把这些内容写在老师发给大家的纸片上,也让老师分享你们的劳动成果,了解你们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批注式教学的实施。我的想法是,如果直白地让他们来批注孔子的交友观,可能都是些套话、空话;这样设计,他们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教会学生批注的一种样式。读过这些纸片,我走进了他们的心灵。请看: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勉己。
  理由: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这句话很有道理。人不能因为别人某个地方与自己不合或不合意,便否决了他的一切。看事物也有两个方面,或许更多面。做一件事应该三思而行,更别说给人下结论了。言论只是展示一个人的一方面,不能因为一句话而给人判了死刑。我们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不能因自己的喜怒哀乐而给他不公正的结论。所以,凡事都要多多为别人着想,多角度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
  ——高二(12)班 柴 倩
  精妙的语段太多,挂一漏万。
  在此,我想谈一谈自己用批注式研读教学《论语》的做法和想法。
  “批注研读”即采用“批注式”读书方法学习名著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研读主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名著作些点评,记录自己在阅读时的感悟、思考。点评的内容不拘,可质疑,可引申;批注的形式灵活多样:可用自己明白的符号标记,可用文字记载;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一语惊人;可以借用名句批评,可以引用古诗达意——这里,是学生标记重点的苗圃,是敞开心灵的溪谷,是创造联想的试验田,是飞扬自我的蔚蓝天空。
  批注式读书法,古已有之。古代对经书的注释,是一种批注形式;《红楼梦》脂研斋本是另一种批注形式;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教材第一册“漂泊的旅人”专题,第三册“殉道者之歌”专题中也有意识的采用了“对话栏”这种形式,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模式学习。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在文中随手做些标记,如圈点、批注、鉴赏、点评、联想等等,这也是这种批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为今天的批注式研读打下了基础。
  不过,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明确教学要求,确立研究专题;然后让学生根据专题,深入开展批注式阅读;最后展示自己批注阅读的成果。
  具体说来,批注式研读有一个准备过程,那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的内容和形式。
  对中学生来讲,批注的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解读文本,包含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社会对话;——评点鉴赏,写作论文等三大块。
  譬如基础知识这一块里就有生难字词,理解容易错误的词语、成语、文学常识、经典名句和文言文中的异读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固定格式等等。这一块常用圈点之法。
  为了学生圈点的方便,我试用了一套由文字、字母、符号组成的标记形式。如句子成分用已经通用的(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倒装用“ ”交换表示。又如古今异义用“YY”;词类活用中的名词用作动词用“M D”、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动词)用“X M(D)、使动“SD”、意动“YD”、为动“WD”等来表示。“TJ”当然是通假字了。有些学生已经摸清了规律,遇到“异读”与“意动”撞车一类的问题,自然会再加一个字母予以区别。
  譬如文本解读,就用批注法,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理解、疑问、考证等等。
  评点鉴赏,只要把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和方法,移植过来就行了。
  比较研读是很不错的方法。联系已有的知识,与所学的东西进行联系比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理念。思维活跃往往是在研读的过程中的。养成一边读一边批注的习惯,就能记录和展示心灵在瞬间撞击的火花和异想天开的创意,使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成熟,并不断为自己加油。
  教后反思。
  批注式研读十分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感,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在课堂中要体现“课堂组织者、情感的主持者、学习的参与者、思维的点拨者”的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促进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优化阅读的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批注式阅读,将摆脱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本位的局限性,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主比较,综合深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健全心智,克服“学而不思”的流弊,而更能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意识,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独立的思想,自主的精神,摆脱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他们个性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研读形式,有利也有弊。弊病就是部分同学可能没有什么大的收获——他们的基础和学习习惯影响了他们的接受。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把学生交流的东西整理出来,发给每一位学生,为那些想要学习而一时跟不上的人提供保障。
  文化名著研读教学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学亟待充实的课题。我们知道学生出身社会之后,可能面临着独立研读某个领域里著作的问题。凭我教书几十年的观察和经验,老师们没有条件来指导、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来静心研读一部名著。常常见到的是,学生偷偷地读着自己喜欢的“武侠”、“言情”、“校园”一类的小说,老师则像猫逮耗子一样在“收书”,哪里谈得上让学生静心研读一部好书!因此,我特别看重《论语》的研读,一心想通过这次教学,获得一些经验,摸索出一个套路。现在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寻找途径,获得帮助,从而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就语文学习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自主学习则是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批注式研读《论语》”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思想,展示了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具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功用,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虽然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我还是认为这一教学方式切合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郑玉琼,教师,现居浙江桐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