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音乐与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吕宁来




  音乐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人类精神的塑造、性情的陶冶和心灵净化的功能。而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异:文学以形象化的语言为媒介,来传达形象化的世界;音乐则以有组织、有选择的声音(旋律、节奏、和声等)作为物质媒介,传达的是一种抽象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文学语言虽是形象化的,但它作为第二信号系统须经大脑思维活动才能转化为形象,间接地作用于人的心灵;而音乐所传达的感觉则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也就是说,音乐能传达语言文字所不能传达的东西。
  语言文字和音乐在表情达意上各有自己的优势。适当地把音乐请进语文课堂,让它们交叉渗透、优势互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直接诉诸人的听觉,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孔子闻《韶》,“竟三月不知肉味”;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中,却自刎于乌江。运用音乐的这个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创设的音乐情境,实在不容忽视。
  在课的起始阶段,围绕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来组织教学,既渲染了特定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来,又能激发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
  湖北有位老师在《古代诗词艺术欣赏》的教学中,根据当地特点,成功地运用了出土古乐器——编钟的音乐。以姜夔词《扬州慢》为例,先播放编钟音乐,那古朴悠婉的乐声立即引起了学生诧异的目光,教师不失时机地导入对该词和词人的介绍。接着,让兴致正浓的学生伴随着音乐轻轻自读吟诵;十分钟后,引导全班集体演练,分角色诵读、翻译。和着悠远疏淡、空灵哀婉的音乐,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各自角色中:“有人和着旋律低吟,有人押着节拍轻摇;有人悄然动容,有人寂然遐思。词句展现了优美的意境,音乐唤起了强烈的美感,使他们如痴如醉,乐而忘返。”(周世钟:《编钟唱晚,清角吹寒》,见《语文学习》1992年11期)
  这堂课中,音乐情境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张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高涨,思维活跃。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与视觉器官,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深深领悟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意和美。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保持这种“乐学”的境界,难道不正是语文教学始终要追求的吗?
  
  二、音乐辅助,加深领会。
  
  借助音乐这一辅助手段,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意境的感受。比如:陈大鹏老师在上《听潮》一课时,根据课文创作“伟大的乐章”的精巧构思,整理出“前奏——梦幻——奏鸣——狂想——回旋”几个乐章。然后,精选出理查德的《海边的阿狄丽娜》、舒曼的《梦幻》、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钢琴协奏曲《黄河》及圣桑的《回旋曲》五个乐段,录制好后配合课文讲解,穿插播放,在文章构思和意境的领会方面取得极佳效果。
  又如,教白居易诗《琵琶行》,课前按诗中音乐描写的内容,将琵琶独奏曲《霓裳曲》和《十面埋伏》片断剪接成三分钟的音乐。学生预习完后,先让他们欣赏这段音乐,引导他们边听边展开想象。结果发现,学生们的思维颇有创造性:有回答“似一群宫女翩翩起舞,突然一声禀报,烽烟四起,便是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有回答“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和来临时的凶猛……”的;有回答“前段音乐让人想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后段音乐让人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的……不少同学则联想起《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创设了与课文类似的情境,而且通过亲身体验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过程,学生获得了对琵琶音乐的感性认识,更深刻地理解了白居易笔下这段音乐描写的绝妙之处,为理解全诗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音乐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音乐的适当引入,一下子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更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丰富了对作品意境的感受。
  
  三、配乐诵读,声情并茂。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常常具体地分为:吟诵、朗读和背诵等。其中,吟诵法本身是借助一定的曲调将内容唱出来的一种方法,与音乐密切相关,这种方法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已较少采用。而在朗读和背诵训练时,如果配上合适的音乐,无疑是锦上添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诉身世”一段时,先让学生欣赏用“昆腔”演绎的这段内容,哀婉悠怨的音乐加上如泣如诉的女声吟诵,立刻将学生们带入琵琶女所遭遇的孤苦凄凉境界中。接着,让深受感染的学生分析这段内容与上段音乐描写的内在联系。学生领悟到:两段表达的感情一致,好比一首歌的“曲”和“词”,共同塑造了琵琶女漂流沦落、孤独凄苦的形象。最后,我请了一位女同学配乐朗读这段诗,随着二胡曲《江河水》那悠悠的乐声,这位女生的朗读大大出乎在场者的预料——这位平素性格内向且朗读水平一般的同学,此时此刻却读得那样准确流畅,那样深切感人。真可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音乐还能提高背诵效率。有实验表明:两个平行班同时教《琵琶行》,甲班由教师讲解并配板书;乙班则在讲解时轻轻播放琵琶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吟唱昆曲配制的诗句。两班同时要求背诵,两周后检查,结果发现,乙班的成绩明显比甲班好得多。
  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音乐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音乐适当引入语文课堂,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有利于弘扬人文精神。各艺术门类是相通的,作为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包括音乐在内的各门类艺术的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吕宁来,教师,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