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流水帐”式文章的写作

作者:赵春晨




  小学伊始,作文便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流水帐”式的“作品”也便成了大家作文中的常客,面对这些“雨后春笋”般的“佳作”,老师们显得一筹莫展,于是,长期以来这些“作品”便成了天天“挨批”的对象。自然而然地,“流水帐”式的作品便成了“幼稚”、“不成熟”作品的代名词。
  然而,文无定式,对“流水帐”式的“作品”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其实,只要作者思路清晰,布局合理,一篇看似腐朽的作品,也会在“鬼斧神工”般的雕琢下,化为不朽的神奇之作。
  当然,“流水帐”式的“作品”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想起什么写什么,也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也要围绕主题来写,即便“形散”而“神”也不能散。若偏离了这个要点,它就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流水帐”式作文了。成功的“流水帐”式的“作品”让人读来,起初总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失落,但最后往往又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种貌离神合的写作技巧再次诠释了“文无定式”的内在含义。事实上只要胸有“成竹”,篇篇“流水帐”式的成功佳作定会在你手下熠熠生辉。
  【例文】
  一生走不出您浓浓的爱
  林凤谦
  母亲刚刚怀上我,便查出了心脏病。医生建议打胎,母亲摇摇头说不。她用生命作赌注,给了我新生。
  1岁那年,清贫的生活使母亲奶水不足,每天她抱着我到三里外的一个村里找人喂奶。
  2岁那年,据说我还常常尿湿被褥,母亲不厌其烦地为我换洗。
  3岁那年的一个深夜,我突然发高烧,父亲不在家,母亲抱着我一口气跑到十里外的乡医院。那是十余里崎岖不平的山路啊!
  4岁时,我偷拿了别人的东西,遭到母亲一顿打。母亲只打过我这一次,打得毫不留情。
  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母亲为一个上门讨饭的老人煮了两个鸡蛋。那时的鸡蛋是逢年过节才舍得吃上一次的奢侈品。母亲说:“娃,人有难处时帮一把,心里踏实些。”母亲厚道的话,使我明白——拥有爱心,人活着才会踏实,有意义。
  6岁时,邻居王伯杀了头猪,送来半斤肉。当时,吃晚饭不点灯,昏暗中母亲“误吃”了一块肉,即刻又吐了出来,放到我的碗中。
  7岁时,我得了一场大病,家乡一位老赤脚医生说须用螳螂卵做药引(此物多生于高高的树梢)。寒冬腊月,母亲持一竹竿出门了。回来时,母亲一头乱发,脸上有几道血痕。手中紧紧攥着一把螳螂卵。
  8岁时,母亲卖掉唯一的嫁妆——手镯,送我上了小学。
  9岁那年的冬天格外冷,母亲拆掉自己的毛衣,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我改织了一套毛衣裤。也就在那个冬季,因为寒冷和劳累,母亲落下了病根。
  10岁那年,我调皮贪玩,两门功课不及格,母亲没有骂我,只说:“以后好好学。”
  11岁那年,我再次让母亲蒙受了耻辱,期终考试后的家长会上,班主任将成绩单按好坏顺序逐一送到家长手中。当着众人的面,母亲最后一个领到通知单。回到家,母亲把我叫到眼前,说:“娃,娘不懂文化,可你不能不懂啊!”
  13岁,我到离家20里外的中学读书。每个周末,母亲瘦弱的身影就会出现在校园,为我送来干粮和一把皱巴巴的毛票。
  14岁,一场大火使家中一贫如洗,母亲走东家,串西家,东拼西凑,起早贪黑,支撑起整个家,没让我退学。
  15岁,母亲病重。从学校赶回家,看到面容憔悴的母亲,我哭了。母亲说:“不哭,你啥时见娘哭过。”
  16岁,母亲送我进了县高中。
  17岁,母亲开始让别人为我捎粮和钱,她怕自己的样子让我在同学面前难堪。
  18岁,高考给了我当头一棒,我万念俱灰,在床上一躺三四天,母亲来到我床前说:“娃,娘不懂什么大道理,可娘知道,只要自己不倒下,啥道走不通呢?”母亲的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疙瘩。
  19岁,我报名参军,送别时,许多为儿送行的母亲落了泪,唯有我的母亲没哭。她说:“放心去吧,穿上军装就是部队的人了,别想家,好好干。”
  20岁,我荣立三等功。接到喜报,母亲落了泪。
  21岁,我入了党,母亲又哭了。
  22岁,我考上江南一所美丽的军校。
  如今我已从军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但是,儿行千里,总走不出母亲您浓浓的化不开的爱!
  【点评】
  这是一篇“流水帐”式的作文,它完全采用“蒙太奇”式的手法,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作者二十几年的成长过程及母亲精心呵护自己的点点滴滴。它用每一年里的某一件事作代表,把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剪辑成了对母爱的绝妙诠释。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却能憾人心魄,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又能真切地体味出升华了的母爱与真情。
  这篇文章看似杂乱无章,然而作者却通过表面凌乱的琐事,以流动的时间为线索,没有议论,没有抒情,仅用简洁、含蓄的语言就着力刻画出了一位慈爱、正直、坚强的伟大母亲形象。
  其实,“流水帐”式的作文,只要写得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表意明确,自然就会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美感,起到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赵春晨,教师,现居河北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