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思路

作者:李爱玲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各个阶段目标。不难发现,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应有整体思路,要循序渐进。学生作文重在自我表达,发展个性;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课程意识(作文教学必须有整体思路)
  
  (一)从积累做起,由浅入深,积少成多,学会运用。
  要求学生每日摘抄一段200字以上的精彩文段,渐渐地建议学生摘抄过后写点评,可以是针对一篇,也可以是针对整周的摘抄写点评。
  这种积累进行一段时间后,《读者》《意林》《格言》已成为学生最推崇最爱看的杂志了。而学生的点评也会越来越精彩,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摘抄。必要的时候,可以互相传阅研读摘抄,发现亮点,揣摩技巧,共同进步。当然了,也有敷衍了事的学生,对此类学生要耐心指导。
  (二)明确各个阶段的写作能力培养,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指导和训练。
  作文课什么都讲,收效会很低,不如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如:加强语言训练、侧重结构文体训练、注重篇章的整体训练等。语言训练应该是作文训练的突破口,为此,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美,要让学生欣赏这种美,进而愿意学习这种美;另外,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辞优美的课文,指导学生欣赏,多读多背。有时,还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掌握写作方法。
  
  二、学生意识(让学生愿意写作,快乐写作,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声)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这个观点表明学生需要一种轻松愉快的写作环境,使他们愿意畅所欲言,抒发心声。
  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却哀叹连连,愁眉紧锁,这里也许有不知“写什么”或“怎么写”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负担太重,总认为自己不会写或者不可能写好,不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写作本身应该是简单快乐的,只是我们人为的扭曲了它。这时,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遇到这种情况主要分两步走。一是平时的练笔不做过多的要求,只要学生写就行。不限文体,不限字数,诗歌、神话、童话、小说、广告词、歌词、科幻都可以。等学生养成兴趣、写成习惯时,老师再以正确的审美方式来引导,效果比一开始就设定许多条条框框好得多。比如我们也表扬简短创作的新意,对许多离奇的想像也表示好奇,但我把更多的溢美之词送给了真实而又令人感动的文章。慢慢的,学生练笔内容丰富了,也更关注生活、懂得感悟生活了。二是上好作文课。创设轻松的写作氛围,训练过程可由写一段话到写一篇文章,循序渐进。要学生愿意写,老师的评价与指导也非常重要。不管是怎么样的文章,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处闪光点,都要用鲜明的标志标出来,都要用积极的语言给予鼓励。只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深入浅出地逐步渗透作文的基础知识,他们就再也不会望着作文题发呆痛苦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除了鼓励,还应该指出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不能一味的甚至夸大地强调其优点,因为恰当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开放意识(对学生的作文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与宽容)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他们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写出的作文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必须做一名具有开放意识的老师,必须懂得教学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的富有爱心的交流,必须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力发展。
  在新课标的作文教学中,这种开放意识体现于三个词:理解、尊重、宽容。应该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允许并积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感受。我们不能简单的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品德,不要总是指责、训斥、嘲弄,应该给予理解、尊重与宽容。
  就算他们的看法不对,我们也应该理解,只要我们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教育,去引导,去帮助,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圉,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自由翱翔,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李爱玲,教师,现居甘肃临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