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弊端

作者:周桂婵




  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尤其是会写。然而,在我们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一、语文教学忽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人为地造成学生写作能力低
  
  在一些农村小学,由于没有升学任务的压力,加上每个乡镇又取消了教育组,那么在督查各间小学的教学力度上自然没有以前那样强了,于是就有一些责任心不强的语文教师就不再重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就更加不重视,致使有不少学生到了中学连抓笔写字的手势都不正确,写字大多不会按笔顺写,所以对独立写作文更是很困难了,甚至连写请假条都不会。因此,这些学生进入初中后,中学作文的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现在中考不考语法,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就不教学生学语法知识了,所以学生在学了许多年语文后,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不到明显的提高。
  
  二、作文训练缺乏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
  
  目前,在农村中学里,也有一大批教师用了大量心血来指导作文,花了大量的精力来进行作文教学,可学生还是既怕上作文课,也怕考作文。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已成了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老问题。这与作文的训练缺乏序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的写作训练进行,而教材的写作训练基本上是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而编排的,这种编排相对缺乏序列性,而且有的作文训练令我们农村的中学生无所适从,在短期内很难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提高写作能力。由于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在作文训练上缺乏序列性,而大多的教师也没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制订一个完整的作文训练计划,随机性很大,这就造成了作文训练的效率低下。尤其是现在中考写作考查已经淡化了文体,许多教师就不重视文体的专项训练,甚至不教写议论文和说明文,结果不少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什么都不像。
  
  三、学生生活单一枯燥,缺乏生活的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少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有新意的作文,与其单一枯燥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由于中学有了升学的压力,校与校之间竞争异常激烈,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就日益沉重起来了,所以在学校里,学生每天的生活范围仅限于宿舍、教室、食堂这三个点面上,电视不能看,报纸、杂志没时间读,文娱活动少之又少, 那些图书馆形同虚设。学生在学校自由活动的时间甚少,根本无法领略五彩缤纷的生活,整天游弋在课本、题海之中。加上学生的安全重于泰山,许多学校宁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也不敢组织学生搞什么文体活动,至于要带学生外出去观光采风, 更是不可能的了。所以,语文科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中学里简直就是虚设。试想,在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状态下,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认知与感悟,毫无生活积累可言,仅靠教师在作文课上传授的几条“秘技”,写作时又怎不抓耳挠腮,无病呻吟?
  
  四、重理轻文的社会倾向性依旧严重
  
  目前,令人担忧的是:在施行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在升学压力等功利主义的巨大重压下,语文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挤压,生存时空空前萎缩。君不见外语和数理化那铺天盖地的练习以及大大小小的竞赛活动,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预习语文和课外阅读时间,连报刊影视都无暇问津。加上这几年来我们玉林地区在中考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由于语文科在改卷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弹性,尤其是在作文上的批改更是含有太多的感情分在内,所以学生要拿到语文科的A+等级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学校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是没有时间学语文的,至于读名著,摘抄、剪贴报刊杂志积累写作素材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了“历史”。而节假日很多家长又请家教帮孩子补英语和数理化。当孩子偷偷看一些课外书或看一会电视时,家长就认为“不务正业”,统统进行“封杀”。
  
  五、写作训练与修改、评点脱节
  
  现在许多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修改都已经从传统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了,但又出现了新的盲点,就是批改过于笼统和简单化,学生每一次的写作交上去后,不少教师就简单的看一下文章,就打上一个“√”,写上一个日期,过后既不教学生批改,又不进行评点,所以学生对这次写的作文好在哪,欠缺在哪,根本不知道。当然也有一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在自己阅读过学生的习作后,及时地进行评改,但在评改中,教师往往是“主角”“参与者”,而学生却成了一个“旁观者”, 所以收获也不是很大。
  笔者为了训练学生的积累能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每日报道——在每堂课前3~5分钟让学生轮流报道前一天自己看到或听到的身边事,并发表自己对这件事的见解,每周至少写三篇随笔性的日记——“以我手写我心”;每月学生轮流展示自己的摘抄剪贴簿,背诵名言警句和精彩片段;每个学期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两次拿自己写的文章来给老师当面评改。评改后有时还让学生重新写作文,让他们比较两篇作文的优劣。如果学生在初中的三年时间里,能通过这样的训练,写作能力应该有很大的提高。
  
  周桂婵,教师,现居广西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