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移德育之花接语文教学之木

作者:梁 碧




  文道结合历来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怎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适时、适宜、适度地渗透于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潜移默化之功呢?
  
  一、借诗歌之传媒,宏扬德育之魂
  
  诗歌音韵和谐,内涵极为丰富,是德育的最佳载体,利用诗歌的特点,让学生于吟诵中感悟,在涵咏里熏染。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致,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读之诵之,学生在吟诵中积淀、升华,情操得以净化,心灵得以熏陶,心胸得以开阔。他们会为祖国山河的壮美而击节,为志士仁人的忧思而握腕,叹时光之长流不回,惜岁月更替之难改。哲理深蕴之篇,给人感悟,坦荡磊落之举让人敬服。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语教版《岳阳楼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语教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人面对困难与挫折,陡生气象万千。“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原人教版《陈涉世家》)其志何其恢宏,高远。“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原人教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之道纳于语中,令人得以警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语教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即显旷达胸襟,又示真挚情怀,殷殷之情,劝勉之意,使人倍感温馨。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原人教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老友的情深又怎不让人解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语教版《山坡羊·潼关怀古》)面对历史让人感到一份沉重,感到一丝悲哀,不禁深思百姓何时才能成为世界的主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原人教版《龟虽寿》)以马喻人,让人感受壮士不服老,而继续发奋跳动的雄心。“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语教版《钱塘湖春行》)生机勃勃的春花是那么宜人,浓艳争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语教版《晓出净池寺送林子方》)也别有洞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语教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凛冽的冬也给人一份火一样的情,等等。
  
  二、借读书广见识,积淀精神
  
  “书”不仅是“面包”,可以提供促进人生长的营养。(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奋发向上的情感;消极的、颓废的“病毒”也在借书的名头,伺机作恶,这就要有教师见机在先,预设防火墙,或教给学生知识毒杀者的本领。即便是好书,也不能全盘堆砌于学生面前,尤其是今天,印刷业日新月异,电脑更是进入寻常百姓家,若是不加选择,有些投入,有可能不仅不起作用反而有害。)书,是人类摆脱愚昧,步入文明的媒体,是千百年人类文化的积淀,是生命之曲,自然的华章。捧起书即是捧起了一个世界,捧起了一段人生的历程,酸甜苦辣中品味人生的无奈,曲折,自在阅读中享受到世界的奇妙。
  当然读书不可乱读,读书要讲究一定的原则:一是有序。七年级有七年级的书目,八年级有八年级的范围,九年级有九年级的打算,应梯次行进,步步提升,切合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凌节而起,拔苗助长,不随心所欲,任其自流。二是适机。什么时候投入什么,皆要有打算,有设计。选取恰当的机会,投入相关的书目,相关的文章,因人而异,因情而变,善于捕捉。三要筛选。利于培养学生。如《丰乳肥臀》等虽出自名家之手,然庸俗之气逼人,铜臭之气难逐,不应推荐给学生。筛选名家范本,精取大家之作,鼓人奋进,促人奋发,充满昂扬的曲调。
  
  三、借话题设情景,让作文来冶性
  
  文章乃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写作即是抒发心情,是生活的体验,人生的感悟,借写作之手,阐幽发微既可显学生的真知灼见,又能暴露学生的思想,写作中出现不正常的心理,捕捉教育的契机,全在教师,见微知著,善作挖掘。课堂中教师应善于捕捉时代话题、营造育人氛围。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中张扬鲜活的个性,飞翔想象的翅膀,渲泻蓬勃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不为作文而作文,大处着眼,感知生活,掘出生活的底蕴,生命的真章。
  日记是学生人生轨迹的记录,喜怒哀乐尽可在此倾诉,因此也是暴露学生真实思想、真实感情的所在。教师应着眼一个“真”字,做“真”字文章,字字篇篇去虚假,点点段段不矫饰,赞纯真良善,疾虚假丑恶。虽片面不假以颜色,于循循中使之渐趋感悟,虽激动不妄加诋毁,于只言片语中加以诱导,使之平静。既不凌节而起,揠苗助长,亦绝不任其发展。干渴时留雨露,惘然中指迷津,唐突时稳心神,摇摆时坚志向,犹豫时促奋进,郁闷时舒胸怀……
  总之,语文是德育最好的载体,依据语文自身的特点,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妙加组合,巧于安排,精当点化,那便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德育教育的至高境界。
  
  梁碧,教师,现居贵州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