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教师的懒与勤

作者:铙亚梁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意识到自我角色的转换,是为了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而不是削弱、代替或否定自身主导作用。那么,教师究竟该怎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充满活力、显出实效呢?我认为主要在于两个字:“懒”与“勤”。
  先说“懒”。“懒”在这里指教师要放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上课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只好当观众,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很多学生戏言:老师上课讲得天花乱坠,我们听得昏昏欲睡。不可否认,我们教师的这些“扶着走路,牵着过桥”的做法,往往也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殊不知,这样下去,“勤快妈就养出个懒姑娘”。学生的依赖思想极大,总认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答不上的问做不了的题,也不愿思考,反正老师总是要讲的。整堂课下来,没有读书声,没有对答声,没有讨论声,没有争辩声,没有质疑声。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少了,“只用一种声音讲话”的课堂显得悄无“生”息。即使班级有那么几位“跃跃欲试”的积极分子,他们的“思想”也会慢慢“消极怠工”。这时候,教师不妨“懒”一下,狠下心来,撒开手去,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把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作一名课堂的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试想,教师讲少了,学生讲的机会就多了,到时候“懒妈妈准能养出个勤快姑娘”。
  在引领学生解读《米洛斯的维纳斯》时,我提了一个问题:“‘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试谈谈你的看法。”整堂课,学生的讨论时间占了二分之一强。虽然我讲得少,只是在关键地方引导点拨,正是在这问题讨论中,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他们也能将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应用于自己的审美尝试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多,学生收获不小,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后,我在班内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我是新闻发言人,学生是记者,自由发问,共同讨论,畅所欲言。结果就有学生提出“信陵君救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是为其姐姐?”,有学生提出“侯生为什么要北乡自刭,留在信陵君旁边继续为他出谋划策不是更好吗?”,学生问得刁钻,让教师为之一振:这不正是我需要的学生吗!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该为自己的“懒”感到高兴,为自己的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去学而骄傲,以教为主转化以学为主而自豪。
  当然,在要求教师“懒”的同时,却对“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勤”是放任而不让其“自流”,“勤”是放牧而不是“放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学生力所能及的,我们坐井观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我们爱而助之;学生力而不能及的,我们主动为之”。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发挥主导作用。“主导”者,主要在“导”,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导以兴趣,导以意志,导以理想。这些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勤钻教材教法,时常关注课改前沿、《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学习新课标。只有勤学习,勤研究,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才能正确有效的工作。曾经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当然,这桶水还必须是源源不断的活水。古语说:“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自己有活水,才能给学生注入活力,让智慧之泉喷涌而出。
  没有“勤”作基础的“懒”是行不通的,那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负责任的作法。“勤”是客观前提,“懒”是主观目的。
  有一次,在听一位教师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课堂是这样导入的:“1898年夏天,沙皇俄国中学男职工宿舍里一具中年男尸,是自杀,他杀,还是自然死亡?大家不妨当一回福尔摩斯,作一次侦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导入很新颖,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立马活跃起来,但是整堂课没重点,对于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及小说的主题探讨都只是蜻蜓点水。这样的课堂学生甚是喜欢,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呢?脱离了文本的教学只能算是不成功的教学。这说明我们的老师虽在“导”,但“导”得不到家;虽“勤”,但没有“勤”到教材、教法、教学重点之中去。
  总之,如果教师不勤学习,靠的只是少得可怜的一点家底打天下,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只有旁征博引,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只有教法灵活,才能让学生闪出思想的火花;只有吸引学生,才能展现教师的才华和魅力。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名师学习、向学生学习、做一位勤奋的学习者、研究者,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勤”真正运用到“懒”中去。
  
  饶亚梁,教师,现居湖北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