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学语文课本中优秀诗篇的作用

作者:张秀丽




  《论语》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教”传统古已有之,在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并行的今天,诗歌更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优秀诗篇对广大中学生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不像自然科学,学了一些知识马上就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课本中的诗歌对中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无用之用”。所谓“无用之用”,还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他们做的事毫无意义。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来,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无用之用”。
  具体地讲,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优秀诗篇对广大中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培养中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优秀的诗歌教材,凭借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思想、充沛的感情、灵活的技巧给学生以无限的知识与美的享受,潜移默化就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自觉行动起来,沟通课本与课外的联系,使课本中的诗歌这个“小课堂”与诗歌大国这个“大海洋”联系起来。这样,中学生读诗的天地辽远,视野开阔,胸怀就将变得博大,思想就会变得高尚。例如,在初中第一册选一首当代诗人刘征(刘国正)的寓言诗《老虎贴告示》。这首诗寄寓深刻,妙语横生。作者将霸权主义者比作老虎,写它以“山林之王”的身份张贴告示,宣布三条禁令:一禁止头上生角,二禁止天空飞行,三禁止水中游泳。而自己则允许保留“利爪尖牙”,且谁也不许说半个字,否则就要承担破坏和平大业的罪名,何其狡猾,何其霸道,何其险恶!这不正活生生地画出了霸权主义的丑恶嘴脸,演绎出他们侵略别人的强盗逻辑吗?这首诗无疑会激发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使他们对寓言诗有所认识,并能调动他们阅读诗歌的积极性。
  其次,它可以开发中学生的智力。诗歌有鲜明的形象和画面,有凝练含蓄的语言,富有音乐美,易诵易记,有利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诗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必须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才能准确地捕捉和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贯穿其中了。况且以上每一个特点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因此,就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前两句中的“依”、“尽”两字能由诗人的观察引发学生想象中的观察。太阳下山当为红日,为什么说成“白日呢?”这正显示当地山岭极其高峻的特征。由于山高,太阳下山较之平原要早,太阳依山时,阳光尚强,因而人们看到的落日是白日,如果诗人不经过精心观察,就不会表达得那么准确、形象,这首诗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诗人登高是为了望远,白日已尽,黄河入海,由滚滚的河水联想到它的归宿——遥远的大海,但是黄河入海的壮阔情景是诗人想见而当时又看不到的,因此归结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饱含哲理的名句。
  第三,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也屡屡考查。诗歌中富含美育的因素,它要求鉴赏者对文学形象和语言有一定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加上审美的想象,才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诗歌鉴赏重视审美感受,重视语言品味。青年学生是爱美的,追求美的,我们应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美的殿堂中来。在诗歌天地里,有李白笔下河流山岳的雄壮之美,有陶渊明笔下田园村舍的祥和之美,有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之美,有柳永、李清照的婉约之美,有西洋乐调的豪华之美,有民间歌谣的古朴之美……只要我们认真采撷,我们就能使中学语文课本中优秀诗篇组成一个开满美丽花朵的园圃,其散发的芬芳就会使广大中学生流连忘返,忘情陶醉。
  第四,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诗言志,歌咏情。别林斯基说过,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诗歌是经过心灵纯化和韵律化的情感的语言表现。”(关战垒:《中国诗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版P13)鲁迅先生的小诗多是作者饱含感情的创作。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等,笔走惊雷,倾吐肺腑,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对一切人民的敌人的切齿痛恨之情。学生都是有情人,如果能把他们的情感调动起来,那爆发出来的力量将是无穷的。饱含情感的诗歌,最能引发学生的强烈共鸣:或是对美好纯洁的事物向往追求,或是对崇高品质、坚贞操守赞叹仰慕,或是为人物的悲惨遭遇泣不成声,或是对腐朽罪恶的事物怒不可遏。
  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人生的各种色彩,各种情感,各种体验,他们都希望能感知,能够体会,能够思考,诗歌是语言的钻石,诗歌是情感的铀,诗歌是中学生的天然朋友,要想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取的人才,成为富有个性、感情丰富、才华横溢的人才,学子何莫学夫诗?
  
  张秀丽,中学教师,现居河南平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