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作者:石聿寿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改变以往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的问题,克服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弊端,在开放的课程体系思想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新课程教学法》)
  怎样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呢?这是诸位同仁在教学实践中正在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努力。
  
  一、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它内涵丰富,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来的。这种素养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一)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是在同一个过程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既不能把语文课程与政治课程等同,又不能把语文课程看作是纯技术训练课程,而应该既要注意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又要注意语文课程固有的人文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建立在具有学科之间的联系与面向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的新语文课程的基础上,树立并实施“大语文”思想。同时,提高语文素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当下学好语文,还要为学生将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基础。
  (二)注意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里,既强调了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走进教材,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的同时,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也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二、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
  
  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至少应注意两点:
  (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和有创意的表达。比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纪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教学时,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受都较好,但在归纳主题思想时,却对传统的观点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等问题提出了异议:难道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这种现象吗?其实,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里,这种现象也很普遍,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很黑暗、腐朽了,可见传统的概括有失偏颇。
  (二)注重实践,培养语感。
  大家知道,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因此,学习母语不能靠被动地知识传授、揭示规律,而应在大量的绚丽多彩的生活实践中,通过感悟、体验、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比如,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纪上册第五单元所选课文主要侧重于亲情。《风筝》(鲁迅)所述事件——小兄弟爱放风筝,善做风筝,“我”却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而撕、踩风筝,学生均有过相似的经历。《金色花》(泰戈尔)写一个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的情景。妈妈找到他后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类似的事情是孩童时代常会发生的。《咏雪》(《世说新语》)中一家人坐在炉火旁集会的情景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感性体验来感悟文本所体现的情感。学生语感的培养,还可以通过阅读一定语境下的语句来训练。如上面所说的“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就可以读出妈妈找孩子好久后由着急而惊喜、嗔怪的语气。《散步》中“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一句就可以品味出一家三代的和睦气氛及孙子的天真可爱。
  重视实践,培养语感还可以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的综合性学习中进行。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它贯穿《语文课程标准》的始终,其实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丰富,内心的激荡,个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心灵的碰撞,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对话。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三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这样,学生不仅学有所得、学有发现,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既要“放”,更要“导”,“放”即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导”即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和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兴奋的状态,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从而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
  就课程内容而言,文本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局限于文本,教师还应开发生活大课堂,利用社会大舞台。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让教学走出教材、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总之,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要做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
  
  石聿寿,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