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祥林嫂复杂性格及其死亡之谜

作者:李绍荣




  美国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鲁迅:一个民族的文化寓言》一文中指出:“个人独特的命运的故事总是第三世界公众文化与社会严峻形势的一个寓言。”祥林嫂的个人命运的故事,正是与中国大众文化和社会严峻形势的一个寓言。对这个富有寓言人物祥林嫂的性格,过去我们一般都采用线性的因果关系去考虑,用单一角度与静态分析方法去剖析,这就将人带进一层迷雾:小说中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写得并不充分,也不够典型。
  祥林嫂作为被压迫的典型形象,也是令人失望的。如果用社会学去图解其性质更是大谬不然了,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原来的分析方法不得不来一番变革:即用多项思维方法代替单项线性思维,用动态原则代替静态原则,用复杂综合方法代替互不关联的逐项分析法。这样,才能把握祥林嫂性格自身的规定性,揭示出其固有的本质。
  祥林嫂的性格仅用善良、勤劳、倔强来概括,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以多项动态的思维方式去复杂地综合的话,就会找到祥林嫂性格的复杂系统,从而把握其个人特征的人格素质。
  善良质朴又倔强出格。祥林嫂是靠卖苦力度日,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她纯朴老实,与人无争。但她又很刚强,她嫁贺老六,头撞破血;改嫁是“失节事大”,她义无反顾,终生不悔。
  忍辱屈从又意志丧失,在鲁镇,上至鲁四老爷,下至女佣,没有人把她当人对待,而把她当神经质式的人随意奚落、嘲弄,没有人同情与尊重。因而她的精神几乎崩溃,人性被扭曲,异化成无自由意志的人。
  直率任性又愚昧麻木,中年祥林嫂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除了眼睛看出她是活物,已变得痴呆、麻木而愚昧。然而她又有追求,不断絮絮叨叨:如果她的阿毛还活着的话,也会这么大。尽管别人嘲笑她,她却直率任性地吐露她的信念,这也是她生存的精神支柱!
  信奉礼教又蔑视神灵,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盲目信奉神鬼把辛辛苦苦积攒到的一点钱用到土地庙捐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生的罪名,免了死了去受苦。”当生活欺骗了她,逼得她走投无路时,她又挣扎反抗,对神灵提出质疑与否定。
  留恋人世又向往未来,祥林嫂一生坎坷,没有幸福快乐。而改嫁贺老六,却给她带来短暂幸福。祥林嫂对此从不后悔。这在与柳妈的谈话中表现的相当动人。然而生活却残酷的对待她,她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她不断发问:人死后有无灵魂?最后竟向来世冲去,从而完成她的复杂性格系统。
  以上就是构成祥林嫂性格的一个复杂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充满矛盾的,又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既有积极面,又有消极面,两种性格在她身上奇妙地结合。她既勤劳、善良,又麻木、愚昧,她向往美好生活,而生活又夺取她的丈夫与孩子,使其美梦破灭。为了生存,她转而乞求神灵,求得一息安稳。然而,神灵保不了她,使她沦为乞丐,谁也救不了她。这就是中国特定社会文化中演绎出“个人命运”同中国封建专制“严峻形势的一个寓言”。祥林嫂上述复杂性格,仅仅是孤立地考察某种性格元素,就不可能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的本质。
  祥林嫂复杂性格是人性与社会分裂造成的。但她之死若不能正确诠释,就会影响到祥林嫂人物性格的真实意义。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电影说她是倒在风雪之中,可小说并没有这么写。因为我与祥林嫂最后见面当晚并未下雪,下雪是第二天下午,直到傍晚才发现她的死,可见祥林嫂死时并未下雪。
  那么,她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不能简单地说她是被剥削被压迫与她精神上受尽折磨而死的。我们还是顺着小说暗示的线索寻找,也许能找到其复杂性格的正确答案。
  祥林嫂在鲁镇,人们忙着庆祝大典时,提出了三个问题,出现了三种表情。她问“我”第一个问题:有没有灵魂?这是个呆滞的女人,没有光彩的眼睛却也突然发亮起来。可见她是希望有灵魂的。然而“我”又“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吧?”可随后她又追问:“那么,也就有了地狱了?”于是“我”很吃惊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三个问话,使我胆怯起来。回到鲁四老爷家中,心中还很不安:“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与她有些危险。”“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到第二天,我仍感到“负疚”。在这里,作者再三强调祥林嫂之死与我对这三个答题有直接关系,也是她复杂性命决定了的。因为她在三个问话之后,都有了答案了,这也正是“危险”之处。祥林嫂一旦有“别的意思”,就因此发生“别的事”。作者预感到祥林嫂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必然会采取“别的行动”的。圣经上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进针眼还难,而穷人只消大摇大摆地就可以进去。中国人也信奉:富人今世享乐,来世受苦;穷人今世受难,死后就会进入天堂的。祥林嫂正是带着这个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和决心,去和亲人会面“团圆”,去求得灵魂的安乐。即使是下地狱也在所不惜。祥林嫂的暴死,正是她性格的必然结果!如果是冻死、饿死,作者没有必要表现她的种种“出格”。那作者写她冲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罗网,嫁给贺老六,深爱阿毛,也就没有必要。祥林嫂不信奉礼教,对自己的幸福执着地追求,也就没有必要了。即使死也选择在祝福前夜,并令封建卫道者视为不祥之物,也给鲁镇人与四爷带来不安,这更是强烈的批判,血的控诉与反抗!反之,如果作家花这么大的力气去写祥林嫂复杂性格,而后又仅是饿死或冻死,这显然与祥林嫂的复杂性格是相分裂的。这个人也就缺乏其典型意义了。
  《祝福》为了表现祥林嫂的性格死与死之谜,在文章结构与结尾处理上也有别于其他小说。《药》《阿Q正传》用的是传统手法,按其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而《祝福》则用意识流手法,采用颠颠倒倒的叙述方式,叙述了祥林嫂一生的复杂性格,并布下了其死的迷雾。特别是在结尾时,鲁迅更是有意识地将祥林嫂之死与祝福两件不协调的事揉合在一起,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祥林嫂之死,正是鲁镇沉浸在祝福的热烈氛围之时。而“我”也就在“这繁响的拥抱之中,也懒散而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却醉醺醺在空气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不管这是反讽也好,还是特意强化对比也好,她却再也无《药》的结尾“只几只乌鸦”那样凄冷、阴暗,也没有《故乡》萧条而凄静。在这里,作者故意把她之死与祝福写得带有暖色,并将两个“同时发生而又相互对立的事件的复杂变动,叙述文本才能展出真实未来的生活景象”(《鲁迅:一个中国文化的民族寓言》)再次表述祥林嫂之死是遵从她思想逻辑发展的,而不是冻死或折磨之故!这样处理,含蓄而不直露,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
  
  李绍荣,江西理工大学南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