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推断常见文言实词词义方法指津

作者:周大山




  广东高职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语境,正确掌握实词求义的方法,就成为破译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技巧。本文就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课文求义法
  
  高考题中的大部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都能联系课文相关语句推断之。如下例:
  2007年广东高职考试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两个选项:
  A.已易衣遁矣。易:更换。
  可联想《五人墓碑记》(张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的“易”来推断。“易”,即“更换,改变”。
  B.今日幸为开宴。幸:希望。
  可联系《孔雀东南飞》(汉乐府)“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来推断。“幸”,即“希望”。
  
  二、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大都来自古代典籍,其中某些语素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和意义,这就为我们推断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提供了依据。
  2006年广东高职考试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两个选项:
  A.善乎,管生之能言也。善:好。
  可联系成语“善恶昭彰”中的“善”来推断。“善”,即“好”。
  B.四者之中,耻尤为要。要:切要。
  可联系成语“要言不烦”中的“要”来推断。“要”,即“切要,简要”。
  
  三、结构(短语或句子)求义法
  
  这里所说的结构求义法是指结构相似的短语,以及对仗、互文、排比等结构相似的句子。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以借“易”推“难”。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析: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
  析:“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四、成分求义法
  
  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利用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1.或言于上曰。或:或者。(2005年广东高职考试卷)
  句中“言”是动词,作谓语,故“或”是主语,而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因此应解释为“有的人”。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赤壁赋》)
  析: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解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五、形训求义法
  
  运用形训,即分析字形结构推断词义。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很小,其形义联系是一对一的,比较容易推断词义。形声字占汉字的90%以上,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析:“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六、声训求义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析:“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
  ①同音通假(两者声韵完全相同)。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双声通假(两者声母相同)。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叠韵通假(两者韵母相同)。如“见”通“现”;“奉”通“捧”。
  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析:“孰”通“熟”,即“仔细”。
  
  七、因文定义法
  
  根据上下文文意(即语境)推知词义,即“因文定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词的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用任何推断法推断出的词义都必须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检验。
  1.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年荒劝赈,存活甚众。
  (2004年广东高职考试卷)
  析:从后文曹端的做法可推断“淫”为“多余的”,绝非“淫乱”之意。
  
  周大山,教师,现居广东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