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借助对文学语文

作者:胡春玲




  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语义相关的一对句子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
  (一)对文同义:这是指对文上下句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上句的“功”和下句的“劳”在意义上相同,都是功劳之意。
  (二)对文反义:这是指对文上下句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是相反的。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
  上句的“治”和下句的“乱”在意义上完全相反,前者是指国家安定,后者则指国家混乱;上句的“吉”和下句的“凶”在意义上也相反,前者指吉祥,后者指不吉祥。
  (三)对文同义兼对文反义。这是指对文上下句对应的词语既有意义相同的,也有相反的。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轼《石钟山记》)
  上句的“声”和下句的“音”意义相同,都是指声音,这是对文同义;上句的“函胡”和下句的“清越”意义相反,前者指声音重浊,后者声音清脆,这是对文反义。
  掌握对文的结构和意义对应特点,对于我们学习语文是大有裨益的。
  (一)帮助我们推断文言文的词义
  1.同义相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根据上句的“用”是任用之意,可以推出下句的“以”也是任用之意。
  ②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红楼梦》)
  根据上句的“时”是时候,可以推出下句的“处”也是时候,“行动处”即行动时。
  2.反义相推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
   根据上句的“喜”,是欢喜,可以推知下句的“悲”是悲伤。
  ②小则得邑,大则获城。(苏洵《六国论》)
  根据下句的“城”前边加个“大”,指大的城,可以推知下句“邑”前加个“小”,指小的城。
  3.同义相推兼反义相推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零。(沈括《梦溪笔谈》)
  根据同义相推,我们可以从上句的“雕”是“零落”之意,推出下句的“陨”也是“零落”之意;根据反义相推,我们可以从上句的“微”是微小的意思,推出下句的“乔”是高大的意思。
  (二)帮助我们推断文言文的词性
  1.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韩愈《合江亭》)
  根据下句的“栽”是栽种的意思,属动词,可以推出上句的“树”也是“种”的意思,也是动词。
  2.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根据下句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可以推出上句的“以”也是连词,表示修饰。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根据上句的“急湍甚箭”的“箭”是名词,指弓箭,可以推出下句的“猛浪若奔”的“奔”动词当名词用,指奔马。
  (三)帮助我们推断成语的意义
  对文不仅可以推出文言文中词语的意义,还能推出并列式结构的成语中某些词的意义。
  1.同义相推
  求全责备:“求”和“责”意义相同,都含有要求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要求完备。
  尔虞我诈:“虞”和“诈”意义相同,都是欺骗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你我互相欺骗。
  提纲挈领:“提”和“挈”意义相同,都是提起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要抓住事物的关键。
  刻骨铭心:“刻”和“铭”意思相同,都是雕刻的意思,引申为记住。
  不学无术:“不”和“无”意义相同,都是没有的意思;“学”和“术”意义相近,前者指学问,后者指本领。
  2.反义相推
  否极泰来:“否”和“泰”意义相反,前者是凶卦,可引申为恶运,后者是吉卦,可引申为好运。全句的意思是:恶运到了极点,好运就要来了。
  革故鼎新:“故”和“新”意义相反,前者指旧的,后者指新的;“革”和“鼎”意义相反,前者指破除,后者指建立。
  彰善瘅恶:“彰”和“瘅”意义相反,前者指表彰,后者指憎恶;“善”和“恶”意义相反,前者指善良,后者指邪恶。
  瞻前顾后:“前”和“后”意义相反。“瞻”和“顾”意义相反,前者指向前看,后者是向后看。
  3.同义相推兼反义相推
  欺上瞒下:根据同义相推,“欺”和“瞒”意思相同,都是欺骗的意思;根据反义相推,“上”和“下”相反,前者指上级,后者指下级。
  生离死别:根据同义相推,“离”和“别”意思相同,均是离别的意思,生和死意思相反,前者指生存,后者指死亡。
  
  胡春玲,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