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一枝杨柳 蕴涵几多

作者:赵秀珍




  古人称柳树为杨柳,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又有这样的传说:隋炀帝在凿通大运河后,命百姓在运河两岸植柳护堤,并降旨柳树姓“杨”,故后人称柳树为“杨柳”。杨柳以其明媚婆娑的风姿,青翠欲流的枝条,轻盈飘逸的花絮,向人们展示着蓬勃的青春气息和缠绵悱恻的柔肠衷情,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所以常常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杨柳”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涵义,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春之物候。
  
  杨柳因其分布地域广,适应性强,抽青又早,可算初春的指标。唐·王昌龄《闺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杨柳色”即鹅黄色,说明春天已经到来。唐·武元衡《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杨柳阴阴”即杨柳青青,说明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暮春的一片浓绿。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风”即轻柔温和的春风。
  
  二、景寓情理。
  
  其一,景中寓情。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兰舟临岸,词人孤立船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心情之凄凉,环境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充满了凄清气氛的画面中。此时,江岸杨柳成了离情的载体,寄予了作者深重的愁情。毛泽东曾在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后,写了七律《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1958年7月1日)“春风杨柳”并不是写当时的实景,而是表达了毛主席异常欣喜的心情,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新中国。
  其二,景中寓理。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写的是柳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春景。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小道,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其欣喜之情,充溢诗句。同时,这两句也给人深刻的启发:人们求学问难,往往会有扑朔迷离,茫然无措之时;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终会豁然开朗,到达一片新天地。这正是宋诗特有的理趣。它超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三、折柳送别。
  
  唐代长安城,东有灞桥。在汉代时,达官贵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相沿成俗。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因“杨柳”与离别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唐·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首诗中“折柳”既是古乐曲《折杨柳》的简称,又暗含折柳赠别之事,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习俗,一个送别场景,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在这里“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未直接用曲调名,却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西北边疆,玉门关外,春风不临,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折杨柳》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恨杨柳,流露出悲壮苍凉的怨情。
  
  四、以柳喻人。
  
  据唐孟《本事诗》记载:白尚书(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曾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意思是:樊素的口像樱桃一样鲜艳可人,小蛮的腰像杨柳一样盈盈动人。这个比喻,形象生动,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徐志摩《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河畔杨柳,在金色的夕阳中,妩媚生动,犹如楚楚动人的新娘。这个比喻浸透着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五、植柳惜柳。
  
  其一,植柳安居。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发动百姓在柳江两岸广植柳树,并写下《种柳戏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宗元种杨柳,护江堤,抗大洪,利国安民,因此留下了“柳柳州”的美称。宋·辛弃疾《水调歌头》:“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作者在经历了社会沧桑和个人沉浮之后,看破红尘,欲在带湖长久隐居,植柳休闲;同时也流露出词人的落寞之叹与孤愤之慨。
  其二,爱柳惜柳。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留归。”杨柳风姿可爱,千枝万缕,依依含情。那就折掉一半,送行人远游;留下一半,迎归客还乡,两全其美,岂不更好!惜柳之情,含蓄而有韵味。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则是直接表露:“小树不堪攀折苦,乞君留取三两枝”。
  
  赵秀珍,中学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