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重视规律研究 强化方法指导

作者:姚建芳




  2007年高考,全国分为新课标地区高考和非新课标地区高考。新课标地区高考出了三份卷,分别是广东卷、山东卷和海南、宁夏卷。这三份考卷虽然不尽相同,但命题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作为母语,形象些说,高考语文考查的无非是——一枝一叶一盆土,一词一句一份题。所以切实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认真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透彻把握《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旧是新一届高三语文教师备考的指导思想。
  当然,高考作为测试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每年都有更新与突破。因此,作为高三的语文老师,必须以高度的嗅觉、敏捷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去顺应这一发展的形势。
  
  一、教者心中必须有知识树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要研究一个知识网络的规律,教师心中也必须有知识树。对于知识树的各个分枝、各条叶脉都应有清晰的印象。例如文言文这一板块,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考查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因此在进行系统复习前,教师务必先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高考选材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让学生明白。
  作为高考文言文的具体考查,教师可以从对文言文120个常见实词、18个虚词的理解,通过对常见字的不常见意义与独特意义的检测来复习指导;文言翻译题可以从对4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与处理着手,至于文言语句的理解、信息筛选、要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评价、断句等几个方面可以通过具体文段的训练结合课文典型例句作系统的复习计划。在教学中,师生要按“知识树”的体系去安排进度。每讲一点知识,学生就会懂得每次学到的知识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与邻近的知识点有何区别和联系。
  例如:07年高考四川卷文言文检测(原文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B辞不许,乃归白母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D帝欲为娶贵族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这道题,涉及到的内容就是文言文中的虚词知识,如果老师在复习备考时能对18个常见虚词作系统的归纳与分类,学生就很自然地想到这一块的知识结构,轻而易举地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D(A连词,来/表修饰的连词,相当于“而”;B于是,连词/竟然,副词;C代词/表祈使语气D读音wèi?熏介词,替。)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网络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深入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研究其规律和方法。
  
  二、根据知识点要求,研究知识的规律
  
  《考试大纲》罗列的各项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切入点、依托和表现形式。比如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立意的试题。现代文阅读的这种考查方式是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考试题改革以来思路最清晰、成效最显著的领域,是在语文学科教学与考查方面跨世纪的突破,对语文教学、考试和科研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因此每年的高考都是以此题作为分水岭,拉开档次。然而,我们了解了这一考题的知识网络及其要求,明确了知识规律,还是能够答好此题的。
  高考阅读采用的文本,难度(新鲜信息比重)适当;文本往往经过加工,较之自然文本,思路更清晰、结构更规范,段与段、句与句、句与词、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清楚。
  就文学作品阅读而言,备考应侧重鉴赏文中的形象、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同时要让学生树立以下五种意识:(1)全文意识。文学作品的命题具有整体特点和不同文体的文本特征,所以学生必须在了解文本、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答题。整体阅读,一要了解内容大意,二要把握感情基调,三要理清文章思路,四要把握文章主旨和表现手法。(2)题干意识。学生阅读失分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同学是因为不懂得读题,往往题目问什么,他不答什么。因此,要想答题完整,学生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一是明确题干指向,二是确定答题范围,三是分清答案内容的主次。(3)要点意识。阅读题的分数普遍比较高,而出题者往往又是根据答案的要点来赋分,所以学生在答题的时候要有分点的意识与习惯,而且归纳要点必须准而全。特别注意分列要点的依据是角度的转换,表述要点力求简明。(4)句意意识。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有它的语境意思,而且所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因此在分析句意时要注意句子的语境,弄清句子的结构、位置和修辞方法,特别要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5)整合意识。阅读题的答案比较多是出自原文,但又不是简单地抄原文。学生要学会归纳概括、疏理重组和用自己的话表述。
  例如07年高考全国1卷文学作品阅读《总想为你唱支歌》(原文略)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参考答案:
  (1)答: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和历练而变得坚强。
  (2)答: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文意的理解,须结合全文思考。
  我们明确了这些规律,在教学中,就可以在这五方面强化训练,让学生明白阅读鉴赏的重点与难点,真正起到提点、指导的作用。
  
  三、研究策略,重视方法,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地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作为高考备战,只有掌握了技巧和方法,学生才可以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例如“语序的排列”一题,要将打乱的各句排成合理顺序,我们首先得明确句子是按照哪几种顺序组合,而这些组合实际上就是事物的规律:(1)空间顺序。(2)时间顺序。(3)逻辑顺序。(4)心理顺序。在研究了规律的基础上,再研究解题策略。第一步:看各句是按照上述哪种规律排列。第二步:找中心句或主要话题。第三步:找关联词、代词、关联句。第四步:合并同类项、相似项。第五步:整观全文,看是否有总结句。
  例: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疾病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②它从人刚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们的脚步③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正常死亡”都可以避免 ④疾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⑤与这样的敌人战斗,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才得以展现
  A①⑤④③② B②④①⑤③
  C④②③①⑤ D①②④③⑤
  解析:这是一组说明病痛与人类的关系的句子,按照一般的说明顺序,先要提出说明对象,然后按特点进行说明。由此看来,④句应是首句,且②句紧承其后,反面假设的③句,紧承④②句后,⑤句中的“这样的敌人”与①句句尾呼应。故此题答案:C。
  古代的庖丁把宰牛刀用了十九年还象新的一样,关键在于他摸清了全牛的结构规律,掌握了宰牛的方法。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传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当代教学,提倡“学会知识”,在此基础上更提倡“会学知识”,“会学”实际上就是指学知识有技巧和方法。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5年在《学习——人类的宝库》的报告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重大问题,这实际上是学会生存,终身受益的问题。要让学生终身受益,就必须交给学生终身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这个任务落在我们当代教师身上。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召唤着千百万教师去探索教与学的最佳途径。重视规律研究,强化方法指导是教研教改永远的主题,我们教师必须以此作为突破口,去寻求千万条优径。
  
  姚建芳,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