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浪之歌》教学实录

作者:龙莲明




  (一)、导语设计(略)
  (二)、作者简介(略)
  (三)、读与感
  (这一步的创意是:上课之初就让同学们读起来,让同学们感受课文中的形象,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散文诗的清丽流畅和语言风格。
  教师提示:
  纪伯伦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和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和抒情。课文节选的这首诗在翻译时着重安排了相当明显的韵脚,使文章不显得单调,很好地体现了纪伯伦极有个性的语言风格。请同学们在朗读时找出诗的韵脚,体会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
  1、教师配乐感情范读课文,学生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感受。
  (四)、读与思
  (这一步的创意是:用朗读与思考的方式,理解作者的用笔之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点示文章的内容层次,学生再读。
  3、学生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是什么?
  在文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的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黎明,她誓言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执着,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诗人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五)、读与悟
  (这一步的创意是:悟读课文,教师不讲析,而是巧妙设计问题,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达到对文章精髓的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悟一悟,文章分为几个层次?
  2、教师不进行提示,学生自由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全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写海浪对海岸的爱情;二是写海浪对他人的爱情;三是写海浪对万物的爱情。
  2、悟一悟:“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这句话的含义。
  理解:这是作者在末尾借海浪之口说的,“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我们透过海浪的爱情内涵,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对世间万物的满腔热爱,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诗人正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并且愿意就这样生活下去,终生工作下去。
  3、仔细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这样的语句的?
  理解: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海浪与海岸的关系非同一般。诗人的故国地处地中海的东端,这也许是海洋的意象在他的散文诗里如此亲切的缘由。在那万籁俱寂的深夜里,海浪独自往复拍打着岸边,歌唱叹息的梦幻般的图景,一定是这首散文诗文思的缘起。这是仅仅在地图上遥想大海而未曾在海边久久流连的人所不能写出的。生活体验是想象的前提,应认真体会。
  (六)读与品
  (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课文,用美点品析的方式带动对全篇文字的品析,理解课文的意蕴。)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品析:
  这首散文诗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交流归纳:
  1、构思之美——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形象,她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她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由此我们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也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守护它的和谐,它的美。由此我们又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浪之歌的内涵丰富的主旨,是诗人独具匠心的构思之美。
  2、情感之美——在诗中,处处都洋溢着海浪真挚的爱情。海浪就像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但她同时也对世间万物饱含爱情,彻夜不眠地守护着人间世界,并为他们时而歌唱,时而叹息,为了他们形容憔悴。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了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思之切,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对祖国寄寓了深厚的恋情。在诗歌中,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3、图画之美——作为诗人兼画家,作者营造的画面浪漫而和谐:多情的浪花卷起洁白的细浪,日夜潮涨潮落、炽热的海岸拥抱着美丽的浪花,美人鱼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爱情——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来歌颂浪,将浪这一充满灵性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描绘出了一幅幅秀美的图画。
  4、语言之美——首先,诗歌运用拟人的手法,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唱出来的。其次,广泛运用比喻。其三,运用了排比。如曾有多少次,浪花陪美人鱼跳舞;曾有多少次,浪帮助有情人吐露真情;曾有多少次,浪同礁石嬉戏——句式整齐和谐,极富感染力,体现了语言的精巧之美。
  (七)拓展延伸
  请从生活中任选一物,以——之歌”(如花、草)为题,模仿课文,写一首短散文诗,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龙莲明,中学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