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药》的教学尝试

作者:张海珍




  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中冷静地思考了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即辛亥革命失败及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明线为标准主要反映以华老栓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辛亥革命的不理解,继而表现他们思想深处的麻木不觉悟;以暗线为标准反映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革命路线。
  小说在写作技巧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围绕华家的活动展开,着笔丰而显,易读;暗线围绕夏家的活动展开,着笔简而隐,不易把握。
  还有情节问题。全文四千多字——长,如何让学生轻松快捷地分出情节发展段落?
  其次是人物形象问题。还有文句赏读问题。
  以上按难易排队的五大问题要在三节课内完成,任务重,时间紧,因此课堂常紧张忙乱沉重不堪。在设计这篇课文教学思路时我一直想摆脱这种困境。在刚刚结束的《药》的教学中,我做了一次尝试,此次尝试总体思路:一是化难为易,从询问人名儿和人物之间发生的关系切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小说主题;二是妥当处理全局和具体问题,情节和线索当属全局问题首先解决,人物生动性问题和语言特征问题作为具体问题最后细说。
  教学流程如下:
  一、主题的理解分析:
  1.一上课就请学生说出小说中出现的人名儿。(以课前布置预习为前提)
  回答如下:华老栓、康大叔、华大妈、华小栓、花白胡子、夏瑜、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夏四奶奶、夏三爷、阿义。
  学生轻松完成,列举全面。
  老师再引导学生分类整理:
  华:老栓、大妈、小栓
  夏:夏四奶奶、夏三爷、夏瑜
  康大叔
  茶客: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年青人
  阿义:没有正面出场
  2.请学生分析这些人如何产生联系。老师帮助整理如下:
  ①华夏两家因“人血”产生联系。
  ②康大叔杀夏瑜,卖血给老栓(杀人卖血)。
  ③茶客对华、夏、康加以评论。
  ④阿义在牢里监管夏瑜。
  3.老师引导学生整理这些联系的阅读感受。整理如下:
  ①华家与夏家因血药产生联系分析:
  提示:夏瑜的血在文中的名称可为“药”。
  华家把革命者夏瑜的人血当药吃进肚中这件事情:从人性上感受为人性残忍;从他们的思想认识上来说,不清楚革命的受益者是自己,麻木,不觉悟;从治病的客观效果来看是被愚、被骗。
  夏瑜为百姓革命流血,血反被受益者吃掉,可见,革命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革命没有发动群众。
  ②康大叔对夏瑜实施杀人卖血的分析:
  从人性上感受:人性残暴。
  从本质上分析:镇压革命。
  康大叔对华家实施卖血害命分析:
  从表面看:善良救人。
  从结果看:谋财害命,虚伪欺骗。
  ③茶客的态度分析:
  批叛夏瑜:对革命不理解。
  祝贺老栓:麻木不觉醒。
  支持康大叔:人性残忍,助纣为虐。
  ④阿义与夏瑜:
  阿义打击夏瑜,夏瑜劝阿义革命。
  ⑤夏瑜与家人:
  三叔出卖侄儿:不理解不支持革命。
  母亲羞愧、迷茫:不理解革命。
  这些分析在讨论中进行,一部分结论是由学生自主分析出来的,一部分是由教师作些归纳提升得出的。所有的结论学生都能很快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补充写作背景和夏瑜原型。介绍孙中山发起的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失败结局。秋瑾作为同盟会会员,于1907年在浙江起义,就义于浙江绍兴古轩亭口。这两项内容的补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至此,小说主题这个深刻而复杂的论题得到解决,最后总结陈词可如第一段所述。
  二、情节与线索的理解和分析:
  以华家为准,情节发展情况如下:
  明线:买药——吃药——谈药——上坟
  以夏家为准,情节发展情况如下:
  暗线:被杀——被吃——被批叛——上坟
  两线的情节发展巧妙配合,缺一不可。
  综合以上所有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明线——华:吃血(药)[人性残忍;麻木不觉醒]买药-吃药-谈药-上坟
  暗线——夏:流血(药)[得不到理解,脱离群众]被杀-被吃-被批判-上坟
  康:杀人卖血(药)[人性残暴,虚伪欺骗]
  茶客:批判夏瑜,祝贺老栓,支持康大叔[麻木不觉悟,助纣为虐]
  通过以上分析,小说的线索、情节构成、主题三大问题都得到解决,而这些任务在一至一节半课内可以轻松完成,解决了这三大问题也完成了对小说的重难点和总体把握。还剩人物形象和语段赏读,这得具体到课文中的一些字词、一些语段中,在余下的一半时间(一节半课)里跟学生一起寻找,朗读,理解,分析,想象——披文入情、披文入理,遵循常法,不具体叙述。
  
  张海珍,教师,现居湖北黄石。